第07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将开门迎客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8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将开门迎客
市民进园能考古
 

今年年底前,京城又将新添一处遗址公园——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是北京最重要的大遗址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遗址。上周,记者提前游览了这座以考古为特色的遗址公园,解读这个“功能多样性、文化可视性的示范性遗址公园”的建设。

北京城市副中心年代最早的遗址公园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范围内,北侧紧邻减河,是西汉时期渔阳郡下辖路县的治所。它既是北京最重要的大遗址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遗址。城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整体平面形状为方形。现存城址埋藏于地下,城墙保存较为完好。城墙外周为城壕(护城河),城外西部为生活生产区,东北、东南、南部等地有墓葬分布。

经考古发现,这座遗址的城墙、城壕、城内遗址区、城外居住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区,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此外,这座建设时间不晚于西汉中期的古城,也将通州城市副中心城址所在地历史,实证至公元一世纪前后。

据了解,2015年以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已经对路县故城城址进行了持续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和研究。路县故城遗址及周边已发现汉代城址一座(路县故城),发掘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4000多座,窑址165座、灰坑1096座、房址45座、水井155口、道路21条,以及金代塔基6座、明清时期的寺庙基址1处等,出土铜、玉、瓷器等重要文物1万余件(套)。

考古挖掘表明,路县故城遗址城墙基址保存较为完整。北墙基址长约606米,东墙基址长约589米,南墙基址长约575米,西墙基址长约555米。四面城墙基址基本可以闭合,可知该古城遗存平面为近似方形。

2017年4月,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刘明星介绍,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先行启动区一期园林绿化重大项目也被追加纳入2018年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在经过前期的大量实地勘察和调研后,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定位是“绿色生态、全过程体验的考古遗址公园典范”,由此确定了三个设计理念:活文化——以文物保护为主体,原真性表述汉文化的古拙之意趣;展绿境——以生态绿色为依托,生态再现汉代古城的隽永之气势;创新意——以游学科普为特色,探索亲民考古游园的创新之先例。

打造功能多样性的示范性遗址公园

采访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方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郭泉林副院长介绍,在对遗址公园进行全面的勘察后,他们确定了遗址公园的设计策略,暨:筑城——基于保护文物原则,采用堆土模拟故城城墙,恢复城内路网,在城墙顶上列植乔木,凸显古城轮廓;溯源——全园以百姓之城为理念,充分展示考古成果。

据了解,结合上位规划场地功能需求、考古遗址公园设计需求、公园所服务群众的需求打造功能多样性、文化可视性的示范性遗址公园。分为古城遗址展示区、护城河遗址展示区、文化互动区、滨水景观区、文化游赏区。

古城遗址区:结合路城遗址初勘,将路城遗址路网展现,直观体验汉代路城的格局。主级路运用碎石铺面可上车进行苗圃运输; 次级路采用装配式栈道可配合遗址保护进行拆装;外围绿色休闲景观带: 一级路将公园主出入口,市政路相连接,贯穿场地且独自成环;二级路连接一级路,引导游客进入活动场地,与场地铺装相统一,打造遗址公园特色活动探索氛围;三级路布置于护城土山旁及场地内,采用沙土路,使道路系统溶于绿地空间,强化野趣氛围。建设顺序:现状通胡大街穿越项目场地;现状通胡路两侧园路系统可以独立成体系,便于分期实施。

“汉代植物”是园区骨干树种

据介绍,按照规划设计,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园林绿化工程保留现状大树,保护古城的遗址为前提;植物品种首要选取华北地区、汉代记载并有文化内涵的植物作为园区骨干树种——国槐、银杏、白皮松、海棠等植物色相与遗址氛围相结合共同打造四季特色景观;植物层次丰富,打造多样的植物空间;道路林带,沿主园路,种植乔灌木、草地群落,构建林荫景观,群落配置以混交林为主体,结合低矮缀花草地,垂直结构简单,景观效果单纯,用于观赏、游憩。

通过外围生态林、高低草地、生态绿岛、道路林带、旱溪绿岛、城墙树阵等种植结构构建出整个遗址公园,打造出色相分明,开阔舒朗,体验宜人的遗址公园特色植物空间。

车辙印营造故城车水马龙繁荣景象

在遗址公园入口处,可以见到利用故城遗址区内挖掘出的考古文化断层面作为墙体元素,配上遗址公园的名字,自然的突显出遗址公园的文化特性与特色,意味着历史文化体验的开篇。

中轴道路复原展示区的中轴土路上通过汉代车辙印、百姓的脚印等来营造汉代故城城门口车水马龙繁荣景象。道路两侧配置汉风系列灯具、座椅等,营造古朴氛围。

在文化休闲场地为市民提供户外交流休闲空间,草坪中点缀出土于此地的仿汉文物,让市民在游憩间感受科普环境。

当来到考古挖掘现场,探坑中挖掘出大量房址、灶、井等遗址,充分证明了城外的功能主要以百姓生活起居为主。在探坑中对汉代百姓的房屋布局形态,生活起居的场景进行意向型复原,打造多样户外的游赏体验。在模拟考古探坑中预埋一些仿制的文物,让市民与孩童能参与到考古挖掘的过程中,娱乐嬉戏的同时起到科普的效果。考古体验区被林荫覆盖,形成绿色遗址公园。

总之,当你来到遗址公园,就能感受到与其它公园的诸多不同,还能认真体验一下考古的乐趣。

□本报记者 邱勇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