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职称资格互认”是惠利人才之举
“互联急救APP”让群众急救有助
“直播带货” 要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警惕人脸识别 滥用风险
指尖“负担”
面对招录“陷阱”,考生和家长要擦亮眼睛
建无障碍示范街区 提升关爱盲人温度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8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播带货” 要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妻子为了销量不得不降价卖货,却因此被丈夫辱骂;主播为了给粉丝低价折扣,自掏腰包补齐差价……从去年开始,这样的场景就出现在快手的一些网红直播间中,部分主播在PK或连麦过程中,通过恶意砍价、吵架、辱骂、演戏等方式,诱导粉丝购买劣质电商团伙的商品,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购物体验、观感体验,损害消费者利益。(8月4日《法治日报》)

真可谓是“直播卖货,全靠演技”——在主播与商家的连麦中,主播强硬要求卖家降价,经过一番“腥风血雨”的讨价还价后,卖家豪气妥协;夫妻或情侣一类的商家中,一方发脾气故意要以低价格卖货,另一方面却辱骂对方;主播拼命向商家砍价,砍不下来后愤而表示“自掏腰包补齐差价”,以便给粉丝创造低价折扣……这些让人“感动”的卖货细节,原来很多只是演戏。

在“演戏卖货”这类消费欺诈中,主播收获了打榜的钱以及与商家合作的费用,商家以不错的价格卖出商品,有的还是劣质商品,而粉丝则成为被“套路”的消费者,因为信息不对称,还以为商家吵架、主播砍价等跌宕起伏的“剧情”是为自己好,这对消费者非常不公平,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损。因此,电商平台有义务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治理“演戏卖货”不能止于平台自罚商家,还需市场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每个消费者也应当擦亮眼睛。随着“直播带货”兴起,货不对板、质量堪忧、售后维权难等投诉逐渐增多,早就应该让消费者长教训。在“演戏卖货”中,主播与商家花那么大的力气“飚戏”,肯定是“无利不起早”,当商品的价格砍成所谓的“骨折价”,那么就要小心了。一些消费者对于“演戏卖货”并不买账,质疑“在哪里请的演员”“没演好”等,就是明智的。别忘记了春晚小品《卖拐》中的那些套路。□李秀荣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