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产成果是100分的话,那安全成果就是100前面的那个1,没有了安全,生产就等于‘零’。”这是徐涛关于安全生产的理念。徐涛是北京中和枣苑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06年入职后,负责消防中控及小区安全工作。
做一名“有心”的安全员
2006年,徐涛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正是爱玩儿的年纪。接手安全工作,对他来说既新鲜又充满挑战。“做一名合格的安全员”,徐涛暗下决心,觉得自己肩负着重任。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徐涛努力做一个有心人。日常工作中,他注重安全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对于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理论知识,他时时关注、刻刻学习。对于上级安全监管部门和街道相关安全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讲座,他积极参加,主动学习。不仅如此,徐涛还会把这些学到的最新、安全知识结合到实际安全生产工作中去相互印证,并加以运用,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社区居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
“安全生产首先就是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徐涛说,“所以从入职开始,我就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清醒地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本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态度,踏实工作、认真负责。其实就是对负责的工作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懈怠,把每一个点都落实到位。”
摸清门道后,徐涛开始落实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针对小区内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巡查频率和次数,使物业的安全管理做到消防安全有章可循,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作规章制度。
“其实安全生产没有捷径,就是重复、踏实、认真负责地不停查找安全隐患,然后想办法清理。有些隐患可能今天看没有,明天就出现了,这就需要我们不厌其烦、持续关注。”徐涛说。
笨办法巧办法并用获居民支持
小区安全关系到每户居民,电动车私接电源线、堵塞消防通道、楼梯间置物……这些消防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排查、及时解决,将造成不良后果。
这家门口放置一个鞋柜,那家放一个储物柜,其他住户看见别人家门口堆放东西也在模仿。面对小区各楼内都存在堆放杂物的现象,徐涛做了大量工作。他先是组织人员对住户进行劝导,并在一周前张贴清理通知,然后挨家挨户向居民宣传保持楼道整洁,确保消防通道畅通。
消防通道又称生命通道,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徐涛想尽办法给住户普及消防知识、物业管理条例。“但是收效甚微。有部分住户自觉清理杂物,有住户放的物品说不要了,又搬不动,只好我们物业公司员工帮着搬走并处理。还有一些住户置若罔闻,不清理楼道杂物。”徐涛说。
对于清理的住户,徐涛组织人将清理前后的对比照片拼成一个海报,在里面加入一些因堵塞消防通道出现伤亡的案件、消防管理条例等内容,分别张贴在各楼及小区宣传栏。这一下子,效果凸显出来。有的住户打电话给客服说支持物业这样做,小区环境及安全靠大家维护,公共区域是全楼业主的,不是个人的……得到大家的支持,徐涛的干劲更足了。对于不清理杂物的住户,物业上报社区居委会、社区民警、消防工作站进行联合清理。
徐涛还负责小区内监控设备看管及维护,确保小区摄像头正常运行,发现电梯困人情况及时安抚被困人员,及时联系电梯维保单位。夜间要求监控值班人员加强视频巡视,特别是小区死角地方,一旦发现有可疑人员及时与保安员联系。
小区的消防中控室是建筑物的心脏,也是单位日常消防工作管理的中区核心,是保障小区安全重要屏障,在徐涛的严格要求下,值班人员不敢丝毫马虎。
现在,中和枣苑物业公司负责的小区,在电梯口、门禁刷卡处、园区宣传栏都在宣传安全知识,时刻提醒住户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证、事故是人生悲剧的祸根。
扎实工作保辖区百姓平安
保障小区安全,不仅仅需要规章制度和窍门方法,更需要一支精兵强将。徐涛对于市、区、街道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消防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竞赛、培训、学习和消防演练等活动,积极组织安排安全专职人员参与。对于街道开展的安全检查,认真落实、查改问题,确保社区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也在一直学习,不断提升安全业务技能,全力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徐涛说。
在徐涛负责的小区,每个月都要组织一次消防日常培训,新入职的员工先进行消防安全职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消防安全基本常识,灭火器及消防栓的操作使用等。每年组织不低于两次的消防实操演练及疏散演练,确保每一位员工能够掌握消防知识、扑救初期火灾,会报警、疏散、使用消防设备、逃生、自救,确保小区业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汛期来临,徐涛和他的同事们还要协助完成每年的防汛检查和准备工作,建立小区安全巡查制度,并制定、上报详细的防汛应急预案及演习计划,积极组织项目人员参加防汛演习,在演习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确保真正时刻来临时,能够将损失降到最小。
10多年来,由于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加上项目部及各部门班组的共同努力,徐涛所负责领域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他也在单位多次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兵和先进工作者。他说:“这些荣誉既是领导和同志们对于我安全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激励我在本职工作中不断前行。”
□本报记者 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