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不是在抢险,就是在抢险的路上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7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袁忠起:
不是在抢险,就是在抢险的路上

 

7月14日,记者在施工现场见到了袁忠起。袁忠起是北京城建集团抢险大队副队长,也是全国劳动模范。19岁来北京时,他还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子,如今已经50多岁了,脸上也悄悄爬上了皱纹。如果问袁忠起的时间都去哪了,答案只有一个——不是在抢险,就是在抢险的路上。

“我们抢险大队可不一般。”提起抢险大队,袁忠起难掩一脸的自豪。北京城建集团抢险大队于1989年正式成立,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转业改编而来,也是北京市第一支公用设施抢险队伍。成立三十多年来,共参与600多次抢险救援,荣获100多次各级表彰和多个荣誉称号,让这支有着军人基因的“铁军”,获得了“京城守护神”的赞誉!

在“水深火热”中历练

1989年12月22日,是袁忠起来北京干活的第三个年头。他清楚记得这一天,“因为那天单位刚接来了一拨山东来的合同工,晚上正在进行欢迎晚宴。突然领导让老员工们紧急集合,包括我在内的50人上了两辆大卡车,说是接到市政府命令,马上去抢险。”袁忠起说,“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心想肯定是哪里出大事了。”

果不其然,载着袁忠起的大卡车停在了农业大学围墙的外边。原来是一根原油管线爆裂,喷出的原油灌满了整个农田。

袁忠起和队员们到达现场后,先需要挖导流沟,排出已经泄漏的原油;然后开始挖原油泄漏点的基坑,寻找泄漏点。“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基坑很难挖。”由于基坑是曾经的灰拌回填土,硬的很。而那时机械设备也很简陋。“我们只能一点点儿的凿,再加上到处都是原油,不能有火星,需要大家都格外小心。”就这样,在寒冷的冬夜,袁忠起和队员们整整挖了一宿。

下一步就是对管线进行焊接。焊接前,得将管线冲洗干净。让抢险队员没有想到的是,原油粘性很大,虽然热水的温度很高,但依然很难冲洗干净。大家只能坚持着轮班干。“真是体验了一把‘水深火热’的感觉。”如今,提起那次抢险经历,袁忠起幽默地说。

这是袁忠起的第一次抢险经历,也是抢险大队成立前的第一次抢险。虽是条件艰苦,但却深深留在了袁忠起的记忆中。

和“非典”病魔抢进度

2003年4月初,无情的 SARS 病毒肆意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4月19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北京胸科医院进行改扩建,再增加 1000 张床位,作为收治“非典”病人的定点医院。

4月20日上午8点,抢险大队接到城建集团下达的抢工任务:要求在5天之内,必须完成北京胸科医院414米污水主干线铺设和246米上水管线的施工,并做好路面修复。工期紧张还是小问题,更大的危险是此时的北京胸科医院已经住了病人,此外污水管线的施工更是需要直接面对SARS病毒……明摆着这活儿不好干!

“活儿再不好干,总得有人干,并且工期不能拖,我们得跟病魔抢进度。险情就是命令!”袁忠起说。在抢险大队召开战前动员大会上,袁忠起第一个站出来:“我是共产党员,算我一个。”当天晚上12时,第一批由袁忠起等6名同志组成的突击小分队,率先赶往施工现场。

污水勾头作业,是整个工程最危险的一道工序。施工人员要同“非典”病人排泄物近距离接触,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当时没有买到防护服,集团给我们配备了沉重的防化服。”基槽内空间本就太狭小,身着防化服的袁忠起要用铁锤、钢钎在井壁上凿开 400毫米的洞口,就更困难了。勾头管口距离污水井里的病人排泄物只有30公分,砖块掉下去,含有病毒的污水就可能溅到身上,后果不堪设想。为避免砸掉的砖头落进污水里,他只能先用铁锤轻轻地把砖头砸松动了,然后一边用钢钎撬,一边用手小心谨慎地往外扒砖块。一下、两下……很快汗水就在衣服里面流淌了,眼罩里的汗水和弥漫的热气不一会儿就挡住了视线。为了不影响工作效率,他们就接力干活。

有一天,袁忠起发现自己咳嗽不停,怕影响工人施工的他悄悄地去做了检查,在得知自己没有染病后,又重新回到岗位忙碌起来。“当时,医护人员就推着非典病人从我们身边走过。”说起当年的情形,袁忠起说的有些清淡。然而当说起家人时,这位勇者眼睛湿润了。抢险队员们的亲人得知他们要深入非典一线时,电话就一个接一个地打到隔离区来。袁忠起的家人也是这样,妻子每天要打好几个电话询问。

当记者问袁忠起,面对感染病毒害怕吗?袁忠起憨厚地笑着说:“当时真没想这么多,就是累,特别想好好睡一觉。”

暴雨来袭冲锋在前

对北京人来说,2012年7月21日的大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暴雨橙色预警,请各抢险大队做好备勤准备!”“郭公庄铁路桥十万火急,请求增援!”7月21日夜,北京城建集团抢险大队的值班电台传出告急声。“抢险大队迅速出动!”一声令下,抢险大队立即组织全体抢险队员紧急分工。几分钟后,抢险车拉响警报向郭公庄铁路桥疾驶而去。

当晚6时至9时,郭公庄铁路桥下的积水平均以每小时1米的速度暴涨,积水最多时深达3米多,一时间有5辆车涉水被淹,南北双向主辅路交通全部中断。抢险人员和车辆无法到达桥南右侧的排水现场,为了尽快排水,袁忠起弃车涉水,冒着生命危险翻过铁路桥栏杆,穿越动车铁路,迅即启动75千瓦备用发电机和2台直径6英寸备用水泵,每小时排水300立方米。其他队员跟随而上,他们冒雨在水中一次次的运送、安装各种设备,不少抢险队员的脚都泡烂了。直到22日深夜,经过连续奋战,终于将积水排空了。

刚刚抢险归来的袁忠起和队员们还没来的及休息,便再次行驶在了抢险的路上。7月23日晚7时,抢险大队又一次接到市政府下达的京港澳高速路抢修围堰命令。袁忠起立即组织抢险队员,紧急调度抢险机械设备和物资。24日早上5点,抢修战斗正式打响,袁忠起依旧是冲在最前面的……

抗击新冠征战小汤山

17年前,袁忠起奋战在抗击“非典”病毒的一线。17年后,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病毒,作为一名抢险队员的袁忠起再次出征,奋战在小汤山的施工一线。

“我们是腊月二十九接到的命令,2个小时后,抢险大队的40余名抢险队员、50余名工人抵达现场,开始抢建临时指挥部。”袁忠起说起当时的情形不禁表情严肃,语速加快。2020年,北京城建集团这个有着业内“铁军”称号的团队,再一次加入到小汤山医院应急改造及维保工程当中。此时正值春节,工人已返乡,材料生产、运输暂停,缺人、缺料、缺时间,一切的客观因素都不利于工程建设。然而,军令已下,没有时间思考,有的是大家全力以赴的拼搏。

“人数最多时,管理人员达到了800多人,施工人员达到了6000多人,可真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拼了。”运物料,扛钢筋……一时间,哪需要人,袁忠起就顶上去,施工现场已经分不清谁是干部谁是工人了。从早五六点钟,一直坚持到夜里,对袁忠起来说是常事。“不光我一个人这样干,大家都是这样拼啦。”

在小汤山,一切节点都以小时,甚至以分钟计算。53个昼夜,1272个小时,近千台大型机械设备、车辆,累计16万人次的劳动力,完成81床修缮改造任务,新建954床病房及医护配套和后勤保障工程。后期又继续承担起维保重任。

眼下,正值防汛的关键时期。袁忠起和队员们已做好了准备,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着闻“汛”而动。一次次抢险,对袁忠起来说就是一次次战斗。虽然他不知道下次战斗的地方在哪里,但是他知道,哪里有险情,他们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彭程/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