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转眼已经过半,疫情的持续,生活的改变,让不少职工都感到压力倍增。为帮助广大职工减轻心理困顿,保持科学理性的心态参与疫情防控,自今年2月1日起,北京市总工会便开通了职工心理援助热线4000151123、4000251123,帮助职工稳定情绪。近日,针对职工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为职工朋友开出了六副“心灵处方”。
【问题1】
特殊时期,如何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心理咨询师:
家庭永远是我们的避风港。心理学中,家人是社会支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家人互相鼓励、打气,一起“搀扶”着走过这段特殊时期,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段时间,家庭话题难免围绕着疫情展开,与其一起担忧、着急,不如分享一些实用、积极的信息,例如:上下班路上如何有效防疫,哪些省份或城市的新冠确诊病例已经清零等等,还有,当家人误信谣言时,一定要及时辟谣。
由于大家外出时间减少,家人集中居家矛盾就更容易产生,例如:有人想听音乐,有人却想安静休息。我们可以找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来做,既能够丰富生活,还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例如:一起玩拼图、包饺子、打扑克、比赛平板支撑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有家人情绪不良并向你倾诉时,请不要用“冷静一些”“你太激动了”等话语打断对方。而是要自己保持冷静,并且耐心、专注地倾听对方,等待对方释放完不良情绪,自然能够冷静下来,然后再进行探讨或提出建议。
【问题2】
居家学习期间,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应对?
心理咨询师:
孩子缺乏应对困境的经验,看到大人如临大敌或者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可能无法适应,并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例如:哭闹、烦躁、厌学等。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积极应对,而不是粗暴地指责或批评。
孩子的生活也在受着疫情的影响,刚开始是不能出门玩、然后是推迟开学,现在可能是居家上各种网课、完成大量作业等。针对不断改变的情况,父母需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并耐心引导孩子思考和解答疑问,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你怎么能这么想”“你这样不对”。
家长在这段时间因为防疫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可能自身情绪不稳定,容易对孩子说话大声或态度不好,使孩子也感受到不良情绪,这被称作“踢猫效应”。在和孩子相处时,家长应该注意自身情绪的稳定,多与孩子进行良性的互动,比如: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专注地陪伴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
为了不让孩子“荒废”待在家里的时光,一些家长会给孩子布置一大堆任务,如练琴、做习题、朗诵等等,让孩子感到困在家中备受束缚。制定孩子居家的作息表时,应该让孩子一起参与,共同制定出劳逸结合且孩子乐于接受的计划。因为人们往往更容易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孩子也是如此,更容易遵守自己制定的计划表。
【问题3】
这段时间总是莫名其妙发脾气,该如何调整心态?
心理咨询师: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挫折——攻击模型”,即在我们感到不顺利时,会通过攻击他人来缓解自己的不良感受。疫情可能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均带来了困扰,导致我们的脾气变差、攻击他人。
心跳加速、肌肉紧张、情绪亢奋、呼吸急促都是我们要发怒之前的征兆,应当及时自我察觉,并且通过科学方法让自己冷静下来。例如:找一个可以独处的空间,闭上眼,深呼吸,慢慢从1数到10。
再次交流时,为了避免使用过激的言辞与人产生冲突,我们应该尽量少使用“你总是”“你不该”“你应该”等指责别人的词语,多使用“我理解”“我感到”“这是我的想法”等表达自己感受的词语。也要注意换位思考,即使对方的做法不合我们的意,也尽量考虑对方的处境,体谅对方的难处。
解决问题需要理性的逻辑思考,可以将我们从过于感性的情绪中“拉出来”。所以,请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发怒?是因为他告诉了我这个坏消息,还是坏消息本身?”“孩子以前也很磨蹭,为什么我今天特别生气?”找到自己不良情绪的源头,尝试理性解决问题。
【问题4】
工作环境变化,调换新部门后感觉不适,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
要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一步步来。可以先从建立社会连结开始,避免让孤立无助的感受增强自己的失落感和不确定感。
归属感是我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对新工作团队缺乏归属感,便会丧失工作的动力。因此,除了开会、汇报等正式沟通外,也要注意与新同事进行非正式沟通,拉进彼此的距离,对这个小集体逐渐建立归属感。
其次,不用羞于向你的领导求助,让其帮助你在当下的混乱中尽快找到明晰的路径。包括认清当前工作的重要事项、设定阶段性目标、学会怎样处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等,从而避免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事务中毫无头绪地“游走”。只要是抱着想把工作做好的心态与领导交流,相信对方会十分乐于帮助于你。
另外,遇到困难时要坚持克服,告诉自己,每跨越一个障碍,就在适应新环境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在完成同样的工作时,也许暂时需要花费比同事更多的时间,但请不要将其看作是“无能”的标志,也不必因此自暴自弃。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很快就能够适应现在的工作,并且将自己以往的经验融会贯通在其中,完成得十分出色。
再有,压力大的时候不要独自承受,可以跟家人聊聊自己的感想,获得家人的支持与关怀。家庭是社会和情感联系的一项重要资源,即使家人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建议或者帮助,他们的倾听也能很好地帮助你缓解压力。
最后,新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与过去切割,还可以跟旧同事联系,聊聊彼此的近况,相似的境遇可以让你们互相理解、支持和打气。
【问题5】
长时间近距离相处,反而让夫妻关系更疏远,该如何改变局面?
心理咨询师:
疫情期间,我们与自己的另一半、与孩子都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长时间的朝夕相处,难免产生一些矛盾,这很正常。幸福的婚姻需要经营,如果夫妻之间的感情不再亲密,可能并不是没有了爱,只是长期的情感不流动,让婚姻“生病”了而已。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出现在彼此眼前的时间多了,却还是没有给予对方想要的呵护,彼此心里积累的不满越来越多,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若想改变局面,就要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起,遇到矛盾点,要“就地解决”。在以往的沟通中,如果出现过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就这样吧,你说了算”“我不想跟你争论这种话题了”……这就说明彼此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有时候,我们为了避免关系恶化,争论的话题总是戛然而止。可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应该表达自己当下的想法: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想听听你的建议,想知道你的感受……
同时,为了使上一条建议良好的实施,在沟通中切忌“批判思想”,即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是错的,必须证明自己是对的。这种沟通气氛会让对方害怕表达,于是干脆不表达了。所以,在交流的时候,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让交谈的气氛和谐融洽,让对方能够充分表达。
【问题6】
看疫情报道时总会不自主地担忧害怕,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
每天看大量关于疫情的报道,很容易产生诸如“我们的生活会不会继续受到影响”之类的担忧,这些会带给我们二次创伤。
由于消极性偏差,我们本能地更易关注坏消息,久而久之会忽略好消息,变得沮丧、悲观。海外疫情让我们担心,但又感到无能为力,那就控制自己少看一些负面消息。如:可以关闭手机新闻的自动推送功能,每天规定自己只看15分钟新闻,或者只关注两三个权威新闻媒体等。
社会正在恢复活力,众多企业复工复产,大家可以多关注生活中的此类积极变化,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现实生活中。
当自己出现“肯定好不了了”“这下完了”之类的灾难化想法时,请与自己来一个脑内辩论,多问问自己“真的如此吗?”你会发现,情况其实一直在好转,我们对新冠病毒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也建立起来有效的防控机制,自己的灾难化想法是不合理的,当然也就不必为此过度担忧了。
□本报记者 张晶/文 邰怡明/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