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东城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起奋战在 集中观察点的那些日子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起奋战在 集中观察点的那些日子
——东城区总工会中航科工集中观察点现场工作组抗“疫”故事
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右二)检查指导观察点工作
现场工作组在集中观察点合影
工作组领导班子给组员李磊(左二)过生日
工作人员李玉青(左一)给隔离人员配制消毒液
组员付颖颖(左)和组员李园参加党支部共建活动包饺子环节
 

今年3月初,随着复工复产工作不断推进,境外入京人员输入性病例明显增多。根据东城区委安排,东城区总工会承担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培训中心集中观察点的日常运行保障任务。

接到任务后,区总工会迅速响应,多次召开主席办公会、党组会专题研究此项工作,在下沉的50名党员干部中抽调出22名工作人员组成现场工作组,支援中航科工集中观察点,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区总工会主席许汇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要坚决完成境外入京人员集中观察任务,坚决不发生工作人员交叉感染。

工作组执行任务期间,东城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入境进京人员集中医学观察工作,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区委副书记、区长金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松元,区委副书记、区政协主席宋铁健等领导先后到观察点检查指导工作。那段时间,许汇主席常驻观察点,对每项工作的流程和细节都亲自过问,并给出具体指导。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赵茂杰,副主席蔡燕霞、张军、李健深入现场研究具体工作、慰问工作人员,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全程指导第一批隔离人员的入住和解除工作。

24天奋战的日子里,工作组始终坚守在防疫一线,做暖心人、说暖心话、办暖心事,圆满完成了78名境外入京人员集中医学观察任务,实现了“不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和隔离人员、工作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现场总指挥曹永军

集中观察点的“主心骨”

24天并肩作战,身为中航科工集中观察点工作组现场总指挥的曹永军,疫情防控中,他思路清晰、决策果断,掌舵集中观察点的安全、平稳运行。“有曹总指挥在,我们特踏实,他把很多事都筹谋好了,让我们无顾虑。”观察点组员这样评价曹永军。不知不觉中,他成为了集中观察点所有人的主心骨与定心丸。“大疫当前,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众志成城,我们都能平安回家。”曹永军坚定地说。

时间回到了3月16日,曹永军接到了参加驻守东城区总工会负责的中航科工集中观察点的任务后,他马上召开协调会的同时,观察点改造、防控物资调配、驻守人员安排、垃圾存放点位建设等准备工作也同步推进。3月19日,曹永军与集中观察点的人员一起进行了全流程、全要素演练;3月20日,“一切就绪,集中观察点正式启用。”曹永军大声宣布,全体人员随即进入战时工作状态。战时状态,战时机制,从接到任务到正式启用,仅仅用了4天。

参与中航科工观察点驻守的东城区总工会工作人员有22名,保护好这些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对于曹永军来说既是责任,更是使命。他说:“我们一起来就要一同回归,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落队。戮力同心、并肩作战,全力做好集中观察工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工作理念——隔离不隔爱,防控一家亲;两个工作目标——绝不允许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决不允许发生任何交叉感染事故;三个意识——底线意识、战时意识、人文意识;四知四会——知职责会操作,知流程会处置,知体系会协作,知安全会防护;五爱服务—— 爱心餐包、爱心专员、爱心环境、爱心购物、爱心蛋糕。

不分日夜,24天驻守,任务结束了,曹永军望着团队所有人员安然无恙,他笑了,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往下一个战场。

现场副总指挥王萍

如母亲一般关心爱护每个人

“灏子。”“妈妈。”“我不是妈妈,我是怀柔观察点的王阿姨……”电话那边沉默了。工作组现场副总指挥王萍嘱咐好相关事宜放下电话后,眼眶红了。她说:“灏子19岁,他比我儿子小10岁,我儿子也叫‘灏子’,这孩子被送到这里观察,家人不能陪伴,初到那段时间情绪很不安,我看在眼里真心疼。”之后的日子里,“灏子,起床了吗?快去取餐。”“灏子,快去体温打卡。”“王阿姨,我想吃水果。”“王阿姨,我想家了。”……王萍时刻关注、关爱着灏子。她说:“不管是谁的孩子,我们都要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爱护。”

在集中观察点期间,王萍为了给队员减压,努力营造温馨工作氛围,她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党支部共建活动,发放慰问品。她像母亲一样关怀、关爱着集中观察点的每名工作人员。

信息联络组组长王炳福

无处不在的“中心枢纽”

方案、分工、体系、流程、制度、须知、提示、人员信息、组织撤离、宣传信息、照片留档……从接到任务到观察点启动,再到平稳运行,工作组信息联络组既在后方保障又在前方冲锋,组长王炳福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与区入境进京人员现场防控组联系,确认拟接收人员名单及相关情况;汇总当日集中观察人员健康动态;做好信息报送以及会务组织等,4台电脑同时工作,7天用完3个硒鼓墨盒。

驻守期间,王炳福与信息联络组的成员迎来过无数次第一缕朝阳,也送走了无数个如同泼了墨一般漆黑的深夜,他们就像全能战士、中央枢纽一样,无处不在,一线对外、多线对内,让集中观察点的各环节各流程环环相扣、无缝对接。

医疗保障组组长李玉青

攻坚小能手兼知心大姐

“李姐,有对夫妇执意要住在一起,不符合规定啊。”

“我来沟通。”

“李姐,有个小孩想做核酸,他的航班上有人确诊。”

“我来跟他说。”

“李姐,有个隔离人员以前有抑郁病史,他情绪很不对。”

“我来跟他聊聊。”

“放心吧,都解决了。”每次忙碌完,工作组医疗保障组组长李玉青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她是工作组公认的攻坚小能手,也是出了名的知心大姐。

在集中观察点,李玉青与组员们负责基地的健康管理工作,其中包括接收隔离人员、医学咨询指导、公共场所消杀,处理各种医疗问题,按医学流程转送等。每次接到任务,李玉青总抢着冲锋在前,因为她担心组员们的安危。她说:“2003年,我参加了抗击‘非典’,我有实战经验。今年,我参加到战‘疫’一线,作为一名老党员,就该处处做表率,危险的我来。”

安全保障组组长杨晶

集中观察点的“守护人”

“杨晶哥,又破案呢?”“是啊,1234房间说闻到了烟味,旁边的房间都没有抽烟的,推测是同楼层的排气扇倒抽。”工作组安全保障组组长杨晶从工程图纸上抬起头来说。

看监控、看工程图纸、物品安检……短短两周时间,集中观察点安全保障组组长杨晶学会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接触过的技能。他带领着安全保障组进行安全管理、日常用餐管理、垃圾回收清理,协助医务人员开展必要的面对面服务,突发情况的处置,联系人员转运等。他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和队员们将一件件小事做细做实做好。

“等回去了你最想干什么?”“我想足足睡两天,太缺觉了。”伴着雁栖湖畔的灿烂艳阳与满天繁星,他日夜用心守护,24小时保障不停,严防安全事故,让入境人员安心度过观察期。他和组员成为集中观察点名副其实的“守护人”。

后勤保障组组长张雷

集中观察点的“粮草官”

“雷哥,温度计还是没到,一支都没了。”“雷哥,已经七点半了,送餐车还没到。”“雷哥,防护物资到了,正等着清点。” ……沟通协调、清点物资、确认数量、签字……这是自承担起集中观察点后勤保障任务后,后勤保障组组长张雷每天要做的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集中观察点建设以来,张雷带着后勤小组早准备、早部署,对发放的防护物资进行清点核对,根据现场工作组的方案要求,及时制定物资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努力做到快速保障。但万事开头难,在完成这一工作后,张雷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起初发放的物资存量和需求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一旦有需要便要想尽办法进行协调。”在张雷和其他组员的努力下,制度日趋完善,医疗物资逐渐丰盈,餐饮质量逐步提升,后勤保障工作也进入了正轨,真正做到了“及时配送、随叫随到”,以有力的后勤保障,让现场工作组指战员全身心投入疫情阻击战。

这里有负责观察人员一日三餐的“炊事班长”赵桓锋;“知心小姐姐”杨海臻;技术大咖刘英男;巾帼不让须眉的孟迪;“大数据”女孩李云燕;90后攻坚男孩李磊;“心理专家”付颖颖;任劳任怨的刘翥;用信息讲好观察点故事的李园;表现优异的入党积极分子吴凡;这里有年龄最大、全力保障工作人员就餐的李文学;刚刚转业、退伍不退色的战“疫”新兵纪鹏林、徐扬、范留锁;这里还有24小时备勤,随时准备出车的庞志刚和经常往返单位和观察点,运送防疫物资的张勇。在集中观察点里,大家各司其职,合作无间。

24天后,中航科工集中观察点现场工作组圆满完成任务,大家告别时没有过多的言语,而是把这段共同抗疫的经历永久的保存在脑海中。6月13日,抗疫集结号再次吹响,观察点现场工作组的成员从各自岗位上迅速集结,这次,他们以整化零,纷纷入驻不同的社区值守。他们明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 “疫”仍在继续,他们带着“最强战队”的作风与精神踏上了新的征程。

□本报记者 张瞳 通讯员 郭鹏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