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成立时,项目部只有管理团队几个人,到现在整个水厂有上百人的职工队伍,郭公庄水厂副厂长陈宝瑞颇为感慨:团队技术能力的成长,积累了一些经验;水厂建章建制,管理体系建设的完善;以及每名职工“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辜负自来水人“视水质为生命”的初心。
2012年4月30日,南水北调配套郭公庄水厂开工建设。2014年5月30日开始调蓄运行。2014年9月30日具备通水条件,当年12月27日正式通水,至此北京市区供水能力从原来的33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372万立方米/日,正式运行5年来总体供水量达7.2亿立方米,平均每天供水40万立方米左右,水质不仅符合国家标准,而且远远优于国家106项饮用水标准,为300万人口提供了饮用水保证。
“国家饮用水标准是1.0NTU(数值约小,水质越好),我们自来水集团的企业标准是0.3NTU,郭公庄水厂则保持在0.2NTU以下,绝大多数情况下保持在0.1NTU左右。”陈宝瑞说。
这样的高标准是怎样保证的?1000多公里的明渠送水,新建大型水厂的投入运行,初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陈宝瑞说:“最初两年非常平衡,但是到了2017年5月初,确实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
2017年5月初,工作人员发现,在工艺、水量、加药稳定的情况下,滤池出水的恒水位控制发生了变化。通常情况下,阀门保持20%至30%的稳定开度,但当时,开度超过了30%,这说明有堵塞。紧接着,自来水标准由一直保持的0.1NTU,出现了上升趋势,甚至一度达到了0.15NTU。这引起了大家的警觉。“最好的时候,还达到过0.1NTU以下,0.15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太高了。”陈宝瑞说。
陈宝瑞立即到现场查看,工作人员取水样、检测。经过反复检查,发现是原水水棉藻的出现导致了滤池阀门情况的变化。水棉藻是一种生长在水中的藻类,呈长丝纤维状,它的丝比棉麻还要细。对于三季气候干燥的北京来说,5月初就出现藻类,还是第一次发生。通常只有到了七八月气候十分潮湿闷热时,北京的水源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1000公里长的明渠,经过两年使用,大量长棉藻从南方随着水流流入了水厂。“这种情况我们发现后基本上是在预处理环节杀灭,因为一旦进入滤池,滤床堵塞,轻者影响水质,重者可能需要停水。”
陈宝瑞当即决定采取预氧化,加大次氯酸纳的投放量。同时开度加大,滤程缩短,由原来48小时一反冲,缩短至36小时一反冲,把上面的东西去除。采取这两种手段后,滤池经过五六小时观察,但开度还在增加。
“当时大伙儿也有些茫然,还有一种手段,就是投加臭氧,但是一般四五月没有这个先例,都是六七月出现高藻时才投加。但是,后来滤程从36小时缩短到24小时,又经过六七个小时观察,还是不行。积加池、沉淀池状态不好。我们现在知道这是长丝藻捣乱,但当时并不知道呀。”陈宝瑞回忆说。
大家十分焦急,滤池上升、浊度上升、产量降低,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可能减产或停产。陈宝瑞经过反复思考,决定试验性的在一边积加池加入预臭氧。经过观察,发现明显滤池降低、浊度降低。这下心里踏实了。同一方法在第二个系列也加上。过了一天多,水质明显好转。整个过程加起来就一两天,2天,池子恢复原来状态。
“有高温高保,有低温低保,都快速采取了有效措施。我们还总结出了浓缩、进泥、挤压、脱板、反冲洗、配药+混凝试验的6+1工作法。新厂新人,适应水厂水质,每一个环节不把控好都不行。”陈宝瑞说,“我们水厂确实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大家在实际过程中,不仅摸索出一系列应对突发现象的方法,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处置的方法。实际上,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在管理体系和建设上,运行制度、安全制度,体系都走向了成熟。原来教大家怎么干,现在大家都有思想准备,知道怎么干更好。知道怎么把放心水供到管网里。”
□本报记者 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