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介绍:邓海燕,女,北京一商红都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从事品牌特许管理工作,副高级职称,北京市丰台区文联作家协会会员,多篇文章见诸媒体刊物,其中,《镌刻在衣柜中的回忆》和《光影中的丰台火车站》在改革开放40年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等全国性征文活动中获奖。
旗袍代表的是文化,因此做工讲究精致,旗袍的剪裁,不需要做得太贴身,但是又要有腰线,长款与短款,通过调整腰线、腰结等,把每个女性不同的身材比例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旗袍更加适合量体裁衣的定制。
旗袍的历史渊源
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这种比例非常适合东方人的体形特点。旗袍传达出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东方独特之美。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到现在还是存有诸多争议的。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
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我们今天谈的旗袍,普遍共识是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到上个世纪30至40年代时,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被世界公认为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在新中国成立后,旗袍一度成为了中国女性在国际场合中的重要服装。
旗袍文化的演变
京式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上世纪四十年代旗袍进一步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近年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式样的基础上,旗袍的改良加入很多现代设计元素,不同的设计师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表现在下摆的变化,有A式的、不对称的、拼图式的等等。有的则将旗袍的立领加以变化,变成时装款的深V字领或是将立领夸张化等等。更多的设计师则是将旗袍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既兼顾了民族风情又颇具日常穿着性。如上身为旗袍款式,而裙子的下摆变成迷你A字裙或是不对称设计的纱裙。既可以单穿,也可以配紧身裤。
旗袍代表的是文化,因此做工讲究精致,旗袍的剪裁,不需要做得太贴身,但是又要有腰线,长款与短款,通过调整腰线、腰结等,把每个女性不同的身材比例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旗袍更加适合量体裁衣的定制。另外旗袍的滚边做为制作中的一个小小细节,但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旗袍做工精不精美。宽滚边,单滚边,双滚边等等,这些选择还是要具体看旗袍的风格,对于滚边如果做得很不平整的旗袍,就不要买了,不仅廉价更无法衬托穿着者的气质。
京式旗袍的特点
京式旗袍被誉为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闺秀,宅矜持凝练,固有的宫廷范是它自身的魅力。在款型通常领子后高前矮,下拽大襟,卡腰大小随体,侧缝开叉低等。面料以传统绸缎为主,偏厚重。花色不受西方的影响,但旗袍上的装饰却非常丰富,以繁复的刺绣纹样或织纹为美,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中国服饰讲究内涵、意境、气韵,表现在款式上,以体现服装穿着者的身份和修养,所以,从保留中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京式旗袍更加原汁原味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制作京式旗袍的传统面料有:织锦缎、古香缎、绸等,绒面的布料一定要戗着绒毛来做,衣服才不会有色差。而“推归拔烫”是京式旗袍中最讲究的手艺。旗袍的襟、袖、领,样式丰富,就连盘扣造型,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制作工艺中的盘、绣、绲、镶、拼和镂均是手工完成。旗袍的制作必定是一人一版、一人一款,根据每位穿着者的体型、喜好、穿着场合,做出优雅合身的旗袍。
京式旗袍的传承与技艺
身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顺京式旗袍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北京红都集团有限公司的李侃大师是第三代传承人,她师从杨淮芝老师傅学艺至今,已经整整做了40年的旗袍。她曾获得北京市商业服务业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称号,被誉为中国最会做旗袍的高级技师之一,曾为多位国内外政要夫人和社会名媛量身定制旗袍,深受顾客喜爱。后来,她又收年轻技师李燕春为徒,李燕春已被列为京式旗袍第四代传承人。
李侃大师始终秉承旗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是中国服装文化的缩影。她认为,旗袍代表着中国服装文化不能磨灭的传统,它们不该只出现在影视剧和博物馆里,作为传承人有义务将旗袍的设计制作不断创新。李侃大师制作旗袍时,她首先要与顾客沟通,了解穿着场合、喜好,然后选定面料、款式,设计式样,确定配饰,再量体裁衣。此后还要经过两到三次的试衣、修正肥瘦、长短等。
多年来,李侃大师在不断摸索现代旗袍和传统旗袍的制作和改良,突破传统旗袍的直线裁剪方法,在不失旗袍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旗袍设计裁剪的研发,满足现代女性的审美。如用棉素花布制作,穿着朴素大方;选用丝绸、织棉缎一类制作,可作迎宾、赴宴的华贵服装;选用深色的羊绒或丝绒制作,不仅能表现庄重、雅致的风度,还能显现出中华女性身材的优美。旗袍盘扣的创新,是运用中国国画中的工笔花卉与写意的技法相结合,设计出多种花形,搭配在旗袍上,使之增添光彩;旗袍里衬的选择上也是很讲究的,在开叉的侧面加蕾丝边,更优美时尚。
李侃大师目前主要服务的对象是需要单量单裁进行个性化定制的顾客。她的顾客中甚至有祖孙三代来定制旗袍的:“一个82岁的老人来定做一套参加孙女婚礼时穿的衣服。老人家驼背非常严重,而且有严重的O型腿,买成衣穿起来不好看。所以我就给她量身,按照她的背和腿的弯曲的角度打样、剪裁,她穿上之后非常满意,这些不是机器设备套号型能够实现的,这是几十年经验的积累。老人家上世纪80年代出国时在红都定做过一件旗袍和一件大衣,转眼她的孙女儿都嫁人了。我的工作中有很多很多这样服务了一辈子的顾客,这是其他人感受不到的成就感。”
为了传承技艺,李侃大师一直坚持师带徒,她根据徒弟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她把自己这些年遇到的有特点体型的样板,系统地整理出来,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旗袍各种款式的裁剪方法逐一对徒弟进行传授。“做了一辈子的旗袍,我的责任是传承下去。”李侃大师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