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6版)
北京大学作家班没上成,那就做记者吧,就这样,他被分配到《邯郸日报》当了一名记者。自从出版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本长篇报告文学后,使得他的文学声誉鹊起。曾担任过国家冶金部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顾问,上海宝钢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国务院代表,宝钢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李东冶同志读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后,赞誉道:“这才是一部深沉雄浑、铿锵有力、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钢铁篇章!” 李东冶决定邀请他采写上海宝钢。
于是,李春雷来到上海宝钢采访体验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2001年来到了北京,李东冶告诉他:“你要全身心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写好宝钢。”在李东冶的协调下,李春雷住进位于北京台基厂的一栋房子里,住了几个月后,由于李春雷热爱运动,想找个大学的宿舍去住。于是,有关部门把李春雷全家安排在北京西郊的中国农业大学兰园家属大院里居住。在农大校园,李春雷每天勤于笔耕,累了,就到附近的百望山爬爬山,欣赏一下风景。
按照北京方面的计划安排,李春雷要用两年的时间,全方位采访中央决策层相关领导和宝钢建设者后,再循序进行该题材的创作,但这个采写计划被河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知道了,该社社长兼总编张彦魁和副总编李津生立即赶到北京与李春雷接洽,商量把此选题放到河北,与此同时,出版社加紧运作报送选题,同年5月份,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文,把此书列入了向党的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它也是河北省惟一一本入选的文学类图书。
李春雷被要求在45天内完成该书的创作。“从来没有一家企业能像宝钢的经历这样聚讼纷纭,雷霆雨电!从来没有一家企业能像宝钢的诞生这样惊天动地、世界瞩目!”
当时李春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当时仅仅想把宝钢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就已经如攀蜀道,更别说进行艺术性的创作了。二是,宝钢级别的钢铁大工业题材,对于李春雷来说仍然力不从心,虽然有过写邯钢的经历,但邯钢毕竟位于故乡,纵然有些故事情节是道听途说来的,终究还是有点感性认识,而宝钢却远在千里之外,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存在,没有丁点儿感知。
“创作出《宝山》,绝对是个奇迹。”李春雷感慨道,一切都没有准备好,时间又特别短,加上宝钢是共和国历史上投资最多、经历最曲折的工业企业之一,也是中央高层领导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企业,对其把握起来难度很大,不过,凭借创作邯钢的经验,在很多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李春雷又一次扎进了基层。让李春雷欣慰的是,他这次可以借阅到大量原始的一手资料,并从中央到地方,有100多位当事人接受了他的采访。时间的紧迫让李春雷像一个上满弦的陀螺,昼夜不停,当时天气炎热,连李春雷的电脑都累“报废”了,在第50天,李春雷终于交出了28万字的文稿。后来,《宝山》修改了四五稿,直到定稿前一天,又有300多页进行了重新完善。2002年10 月《宝山》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评价说:“这部作品既凝聚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的辛勤采撷,也贯注了作家对历史、人生、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不仅再现了宝钢惊天动地的创业经历,而且把钢铁与人类、钢铁与国家、钢铁与政治、钢铁与工业以及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关系写得酣畅淋漓!”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李炳银称赞《宝山》是“历史风云的立体画卷”,是“当代纪实文学的一部史诗性的佳作”。 2006 年《宝山》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李春雷成为“鲁迅文学奖”评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获奖作家。
深耕 从磅礴的“两钢”到温婉的“两花”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和《宝山》两部钢铁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给李春雷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声誉,有的人给他贴了标签,称他为“钢铁作家”。对此,李春雷自己并不愿意被读者戴上“钢铁作家”这样的“桂冠”,2008年他一改过去写“两钢”的大气磅礴,华丽转身为温婉和抒情,于是就为中国文坛绽放出温婉和抒情的“两花”——《木棉花开》和《夜宿棚花村》。
“两花”的发表,使李春雷再次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好评如潮。
《木棉花开》2008年4月在《广州文艺》上发表后,很快就被《光明日报》《河北日报》《文学报》等几十家报纸选载或连载。连权威杂志《新华文摘》在2008年第12期也全文选载;国内名牌杂志——《读者》,也罕见地用6000字篇幅选摘。据此也可以看出,《木棉花开》是用文学的形式书写改革开放30年的壮美篇章,而其价值却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南方都市报》用《他写任仲夷红遍大江南北》的标题激情报道了这一现象。
2008年9月,40余位来自受邀的作家、评论家聚会在广东省从化市,以《木棉花开》为主题,对当代中短篇报告文学创作的现状进行了认真剖析和展望。12月3日,广东省委机关刊物《南方月刊》发表 《广东报告文学,何时木棉花再开》的综述,以《木棉花开》的巨大成功,来启迪广东本地作家勇敢进行改革前沿题材创作。
李春雷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又写出的另一篇作品《夜宿棚花村》,引起的反响也是十分强烈的。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就《夜宿棚花村》专访了李春雷,并在头条刊发了题为《大灾难必将发酵大作品》的专访文章。在网络上,与全国各地的媒体上,都纷纷转载此文。《夜宿棚花村》用诗一样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大灾后老百姓坚韧不拔的性格形象,呈现出了中华民族深藏的最本真最善良的人性光辉,还有灾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身处逆境却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读后让人感慨至深。
“两花”的发表,是李春雷报告文学创作的又一个高峰。而他的《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这篇短篇报告文学,则荣获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同时还创造了三个纪录:新华社以通稿形式发表了这篇报告文学;全国各大网站纷纷以头条推荐此报告文学作品;被全国千余家报刊同时间转载。应该说,李春雷写的《朋友》,给很多读者带来一种亘古未有的温暖,把朋友之间的情谊写得如此震撼人心。
对话 为工人群众树碑立传是我的使命
劳动午报:通过写工业题材的书,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工业现状以及工人群体(特别是农民工群体)生存现状,您打算再为这个群体写部作品吗?
李春雷:中国工业进入市场化、国际化,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这是一个融入世界、融入人类共同发展的过程,“环球同凉此热”的态势。不管多凉、多热,作为中国的企业都要做强做大自己,以充满希望的态度去创新、去挑战,从而使得中国企业在世界屹立不倒。对于工人群体,特别是从农村进城的农民成了产业工人,我有一定的了解,写了两部书,我对农民工有最深切的感受,我也在一直思考,曾经我也想为工人群体再写本书,连书名都起好了,叫《灰领》,亦叫《汗领》,目前处于酝酿阶段。
劳动午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果你能为“灰领”一族写本书,为他们代言,不啻为“灰领”一族树碑立传了。你是如何想的?
李春雷:我既要为人民抒写,也要为时代立传。这是我的文学梦想。 工人群众是新时代的行走的丰碑,让我无限的仰望和尊敬,为他们树碑立传是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