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全区人民的雨天守护人。”戎爱芳说出了防汛人的职责与担当。戎爱芳是北京市西城区应急局防汛科科长兼防汛办主任,更是一名在防汛岗位上工作了16年的老兵。她十几年如一日,投身防汛一线,推动西城区防汛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连续十几年实现“少塌房、不死人、少损失”的目标。
三昼夜不合眼
紧盯防汛现场
西城地处首都核心区。戎爱芳深知,西城防汛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岗位,必须始终把防汛安全的政治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能失责,也失不起责。从制定防汛预案到搬运防汛宣传品,从顶着烈日发放防汛物资到上阵参与防汛演练……戎爱芳一直亲力亲为。
“多年来,西城防汛岗位上的人员不多,只有两三名同志,作为负责人,戎爱芳一直面对人少事多任务重的压力。”西城区应急局局长李华谈起戎爱芳,话语中含着赞许,“她的工作没有周末假日之分,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整个城区出现“看海”场面。戎爱芳连续三昼夜没合眼,顶风冒雨穿梭在指挥调度中心和现场之间,接到市民报险电话1012个,协调处理群众反映问题15个,现场处置险情20多个。西城区成为北京所有区县中唯一没有发生人亡的区域。
雨情就是命令。这些年来,戎爱芳组织应对了30多次强降雨和特大暴雨,几乎每次都是持续几十个小时的工作,从应急值守到深夜去街区查看应对情况,从现场召开协调会到及时转移危险群众,有时在雨中一站就是几个钟头。当暴雨退去,她很少能够休息,总是拖着疲累的身体赶往群众反映强烈的积滞水点协调解决问题,或是整理上报防汛材料。
“戎姐是我们的表率,她每天提前一两个小时就到办公室整理资料。一到下雨天,别人是从外面往单位或家里跑,而她总是第一个从单位往外面现场跑。”防汛办的小陈说起戎爱芳时,语气中充满了崇敬与赞叹。
了解戎爱芳的同事都知道,她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加班至深夜后,还要拿上各种材料回家梳理。“戎姐就是我身边的焦裕禄。”借调干部小汤说。
连续奋战96个小时
保辖区防汛平安
戎爱芳一家分居三地,爱人是一名军人远在外省。2017年3月的一个周末,戎爱芳一个人去医院做了甲状腺微创手术。手术刚做完,戎爱芳没有过多的筹划如何休养身体,而是惦记着尽快和同事们制定出今年的防汛宣传方案。当借调干部小汤拿着做好的防汛宣传方案想去找戎爱芳探讨,一打电话才知道她在医院里。
2017年6月27日凌晨,急救车的长笛划破了雨后的静夜。一场大雨持续了96个小时,戎爱芳就在应急指挥中心和多个现场之间值守、奔波了96个小时,最后昏倒在现场。
在防汛岗位上,戎爱芳的付出还有更多。“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做这个工作。最初的两年,到六一儿童节,孩子就会缠着我带他去游乐园,但是一次也没成行。后来孩子大点了,渐渐懂事了,知道了6月1日是上汛的日子,孩子那时会说上汛日是妈妈最忙的一天,我就不去游乐园了,我听了心里酸酸的。”戎爱芳回忆道。
虽然在家庭上有许多亏欠,但换来的是防汛工作任务的出色完成。“干这个工作,特别是经历了‘7·21’特大暴雨后,看到我们在防汛工作上做出的努力和付出,能够保得辖区平安,觉着再苦再累都值得,感觉能从事这个行业特自豪。”戎爱芳说,在事业上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建立防汛体系
探索工作模式
从负责西城区防汛办工作以来,戎爱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逐步建立起西城防汛工作体系。
她与同事们一起把防汛工作分类汇编成册,对指挥体系、组织程序、避难场所、物资储备、队伍建设、重点隐患、责任区分等作出明确,形成应知应会、易带易查、对照落实的口袋书,确保防汛常识人人知晓,任务单位皆知,责任个个明确,点位有人去抓。
她抓住“西城区城市大脑”建设的契机,将防汛系统升级为集防汛资讯、汛前数据采集、汛中应急工作等于一体的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与区全响应服务中心和市气象部门对接,共享站点雨量、雷达回波、卫星云图、预报预警等实时数据,实现防汛工作可视化、实时化、高效化。
机构改革后,戎爱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探索出“实行三化管理、增强三种能力”防汛工作模式,被相关业务部门推广。
“发扬红墙精神,做好全区人民的雨天守护人。”这是戎爱芳的承诺、践行,更是她的坚持。
□本报记者 刘欣欣 通讯员 李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