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数十万职工,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争分夺秒,努力进取,是时代的奋斗者。尤其是复工复产以来,经开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劳动者,他们迅速行动起来,用创新发展的精神,护航企业发展;用再建新功的决心,书写平凡而伟大的成就;用勤勤恳恳的行动,诠释使命担当。
他们之中既有跟时间赛跑日夜赶工的技术带头人、也有为恢复生产费尽心思的中层骨干、还有为保障居民生活一直“在路上”的快递小哥……他们以实际行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经开区职工爱岗敬业、建功立业,谱写劳动最光荣的绚丽篇章。
五月,正是歌颂劳动者的日子。记者走进经开区的多家企业,记录下了优秀劳动者那些感人的奋斗故事——
尚晓利
用匠心精神 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2004年6月,尚晓利进入SMC(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基层技术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的磨练,铸就了他过硬的技能水平。他是技能标兵,是奥运增产先进个人、公司突出贡献奖、公司合理化贡献奖、经开区爱企业的好职工;2016年度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和“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技师”;2018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2018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榜样”;他还成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及新创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工作室……尚晓利获得了多项表彰,可他从未因取得成绩沾沾自喜,而是时刻以匠人精神要求自己,并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所谓匠心精神,是敬业、是精益、是专注、更是创新。尚晓利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都会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分享,他在基层工作岗位上潜心钻研16年,不断改善生产方案、完善生产工艺,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多个设备的疑难杂症,为公司节省了成本。尚晓利也渐渐在加工制造的这条道路上闪耀出个人魅力和光芒。
在生产改良改善工作中,他多次提出优秀提案,并与工作室成员共同研讨制定实施方案。方案大部分涉及设备生产效率提高与人员作业效率提高。如:手动设备自动化及半自动化改造,自动化数控车床设备的8小时以上无人值守量产改善,高效专用卡具、刀具的设计产品单次单个加工改进为单次多个加工。产品加工的工序流程短缩,单间产品加工的时间短缩,半成品的中间滞留大量消减,短缩了产品的供货周期。每月创造经济效益3万元以上,同时每年能够节约原材料成本20多万元。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尚晓利全面诠释了“工匠精神”这一词,他不但带着他的“工匠心”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创造,还通过培养人才把这个精神传递下去,真正做到成就大我。
“一个人再能干、就算每天24小时的工作也满足不了现场的生产需要,只有做好技术上的传、帮、带,让所有骨干都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迅速推动企业发展。”尚晓利说。在工作中,尚晓利将自己多年的生产经验和技术要领传授给骨干人员,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影响力,带领工作室人员深入制造现场,积极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改善方案,从技能、推进、协调、总结、报告等等各方面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平均每年为现场培养了技术骨干5名,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员26名。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从业者具备谦虚谨慎的态度。尚晓利正以工匠精神,引领时代新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张 明
敢于创新 勇攀技术高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张明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敢于创新的人。他将机器人运动精度控制在0.2mm以内、仅用10天就解决一系列机器人点焊技术难题、带领团队成功推动铝材焊接技术发展和汽车轻量化进程……从2003年张明进入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以来,他十几年如一日扎根一线,出色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先后被授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爱企业好职工”“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他用自己的青春,感受中国智能制造的诞生和发展,谱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华丽篇章。
从职场小白到专业人才的转变,张明仅用了短短几个月,这离不开他的刻苦学习和努力钻研。2003年底,张明开始带领团队承担一个又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组装调试任务。其中就有机器人激光视觉涂胶自动装配系统。该系统分别在风挡玻璃的安装过程中应用机器人激光视觉检测技术和采用机器人搬运、涂胶、装配一次性完成两项生产工艺上开创国内先河,占据国内首次。两个“首次”意义重大,同时也增加了机器人调试技术的难度。
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工作,是机器人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公司机器人应用水平的最终体现,张明半点也不敢马虎。为解决最关键的激光定位问题,他带领团队反复测试,通过对机器人的精度校准、修正,最终将机器人运动精度控制在了0.2mm以内,满足了安装的高精度要求,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该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机器人应用的技术水平,为公司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荣获当年首钢总公司年度最佳操作法三等奖。
2009年,广汽本田汽车公司为推进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决定将汽车四门两盖环节转为国内生产,需要采用机器人间接点焊技术。安川首钢取得项目后,将这一项堪称“国内首次”的任务交给了张明。在通过调整机器人技术参数、焊接电流、伺服点焊钳压力和焊接参数,仅用10天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完成了调试任务。该项目的成功,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影响力、拓展了新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也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的国产化率。
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在全球智能化大潮的推动下,日益发展壮大。2011年7月,上海分公司成立。作为公司全能型的技术骨干,公司派张明前往上海进行技术支援。“张明科长,从来话不多说,但是活儿干得专业又漂亮!在传授技能和经验时特别认真,也毫不吝啬。”这是张明在徒弟心目中的“师傅”形象。短短半年时间,他就培养出一批能独立工作的员工,为分公司步入正轨奠定了基础。
从事机器人应用系统生产制造近20年,在上下求索、与时俱进的路上千锤百炼,张明成长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大拿”,用劳动铺满青春年华,用汗水铸就荣誉丰碑。
蔡晶琦
追求卓越 敢想敢拼敢实践
她曾就读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在毕业后放弃了海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入到全新的领域;她时刻不忘科技报国的初心,成为拥抱商业航天的坚实“追梦者”。她就是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蔡晶琦,不断挑战自己,助力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实现“零的突破”。
蔡晶琦刚刚加入公司,就接到了完成首次民营运载火箭发射的任务。面对严峻的挑战,她没有退缩,秉承着创新探索的精神,积极寻求技术的突破口,最终实现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通过这次任务,蔡晶琦看到了商业航天的发展前景,主动请缨成为公司唯一一名技术兼管理人员,把个人理想融入航天发展伟业,为建设航天强国献出一份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让公司保持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蔡晶琦结合公司初创阶段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部门文化,强化组织管理规范,为公司运营打下坚实基础。在市场开拓方面,蔡晶琦积极调研走访,不漏过任何市场信息,不断对市场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带领团队创下了近8000万元的销售额,为公司创收做出巨大贡献。
不仅业务能力没得说,蔡晶琦还十分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她游走在生产一线,了解职工所长,帮助职工找到最合适的专业方向,帮助职工成长,从而促进团队发展。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步伐。紧急时刻,蔡晶琦带头值班,冲到一线指挥工作,在做好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不忘消除员工的心理压力,全面了解员工健康情况并作出相应措施,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带动员工共同打好这场防控疫情的战役。
蔡晶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精神,她积极推进星际荣耀研发中心、密封研制中心的建立,借助经开区在地理、人才和商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以星际荣耀各分子公司和创新中心为平台,将航天相关技术快速有效地实现成果转化,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宋学文
八年无差错配送 传递祝福和幸福
站在第一线为客户服务,是宋学文的行事准则;使命必达是他的工作作风。8年配送无差错,他把负责、敬业、守时的印象深深烙在客户心中。他就是京东五星级配送员宋学文。
2011年,宋学文加入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京东大家庭的一员。这个幽默风趣、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北方汉子不仅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更是用一次次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高温酷暑,快递员的工作从不会有片刻的停止,尤其是遇到“双11”、“618”等电商狂欢,大批订单如潮水般涌来。每到这个时候,宋学文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和站点的兄弟们不分昼夜地忙活,为了带动团队氛围,他主动帮弟兄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鼓励大家一鼓作气完成订单配送,保证服务不打折。
在运送快递的过程中,宋学文格外注意细节,只要出现包装破损的问题,他都会提前重新包装,还会时不时准备一些小礼物送给客户,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有客户不方便接听电话时,他也会格外留心,将快递送到客户的工位上,留言提醒天气变化或送上节日祝福。而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客户更满意。
有一次,一位客户要求货物半小时内送到。配送前,要从站点里近2千件包裹中找出一件货物,站点兄弟们有些为难。这时,宋学文主动站出来,一件件翻找并冒着微凉的秋雨送了过去,回来时已全身湿透,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说:“客户为先嘛。”就是这样客户为先、使命必达的暖心服务,让宋学文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赖。仅2016年工作期间就获得客户送来锦旗2面、表扬感谢信5封。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宋学文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刻——他和其他七家快递企业的近千名同伴,或骑上电动车,或背上快递箱,充满骄傲和自信地走过长安街、走过天安门。在那个时刻,宋学文8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付出和坚守都化作了浓浓的幸福,他说在追梦的路上,他会用奋斗继续递送幸福。
疫情期间,他和大部分快递小哥一样,坚守岗位,完成了特殊时期的工作使命。承担起千家万户物资流通和情感往来的责任。他每日负责站点多频次消毒,两次全员测温,为员工配备口罩,帮助员工解决疫情期间遇到的生活问题……
8年配送无差错,宋学文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为梦想打拼,用奋斗递送幸福,用劳动证明自身的价值,这为他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也赢得了全社会对许许多多像宋学文一样的快递小哥的关注和尊重。
吴 琼
做智能网联先锋 走开拓创新之路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有幸参与其中。”作为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核心管理人员和专家,吴琼创建了北京市唯一的自动驾驶测试与服务领域的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在其团队的支撑下,北京市目前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安全里程已超过1341293公里,测试总里程是中国高速路总里程的8倍。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劳动者代表,吴琼持续引领行业创新,支撑推动北京自动驾驶安全有序驶向美好未来。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吴琼的职业生涯,那就是“创新”。她带领创新中心团队,在思路与标准、政策支持、产业支撑、环境建设、行业服务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创新工作,用多维度的创新点编织智能网联这张无形的网,渗透到自动驾驶汽车驶过的每一寸道路,用“创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生活。
吴琼所在的创新中心是北京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第三方服务机构,也是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的建设、管理与运营机构, 持续从事自动驾驶的测试方法、测试理论、测试规程的相关研究工作。“去年年底,国家自然资源部、工信部与北京市创建了全国首个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地图应用试点,试点落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40平方公里测试区及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亦庄基地。为此,我们创新中心积极发挥能动作用,集聚产业链各方力量,持续协同推进包括车联网、自动驾驶、高精地图、卫星定位、传感器、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相关标准建设,将加强试点区域5G、RTK基准站地基增强网络、车联网等试验基础环境,全面支持自动驾驶地图技术创新。”吴琼说,自动驾驶是产业互联网的典型领域,自动驾驶的技术研发依赖大数据积累和处理能力, 让AI掌握驾驶的能力,本质就是对大数据的解构和重构。
为了保障北京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安全推进,针对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前的测试评估,吴琼牵头制定并采用了“四项随机、三个考察、两大重点、一条底线”的原则。创新中心帮助北京市13家自动驾驶企业77辆车获得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临时车牌照,在智能网联测试领域的服务规模全国第一。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已建成两大封闭测试场,测试场面积达850亩,覆盖京津冀地区85%城市交通场景以及90%高速与乡村交通情景;其中的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亦庄基地是北京市首个T5级别封闭测试场,覆盖高速、城市、乡村场景,可满足12米以下自动驾驶车辆以及无人配送、外卖、监管巡逻等轮式车的测试评估需求。
近些年来,吴琼带领团队圆满完成各项国家和北京市智能网联行业支撑项目任务,通过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方式进行交通服务商业价值的探索提升,引领创新中心成长为全国首个自动驾驶测试与服务领域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和智能网联专业测试、评估行业的中坚力量,有力支撑北京市聚焦智能网联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北京市打造自动驾驶产业高地。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吴琼充满信心。“预计今年下半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示范区,就会出现在公开道路上示范测试运行的Robotaxi。当这些Robotaxi平稳安全运行1到2年之后,基于此的真正自动驾驶商业服务将有望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报记者 李婧 通讯员 洛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