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两山”建设中的平凡英雄
西长安街城市森林公园群开放
休闲公园串联回天地区
青年医护讲述隔离病房故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山”建设中的平凡英雄

 

近日,援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明信片,明信片上是双神山医院实景施工图。

明信片上这样写道:庚子初春,新冠肆虐,危难关头,您挺身而出,无畏逆行。我们携手同心,分秒必争,九天建成火神山,十天竣工雷神山,创造中国速度,为生命救援赢得宝贵时间。感谢!火雷兄弟!致敬!平凡英雄!

汤家振、代志炜、汪念慈、邓康、徐小洋、丁礼幸、丁松林、黄仲文……一个个“两山”建设者,他们是平凡英雄,在关键时刻逆行。

汤家振

每天都要走38000多步

汤家振是中建一局一公司机电工程师,接到公司即将援建火神山医院的消息,家在武汉的他第一个请缨援建。

一公司在火神山医院分配到的任务是3号楼、4号楼屋面风机设备的安装、病房及卫生间的通风设备安装等。火神山医院是专门为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建造的,在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空气中存有大量病毒,及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非常重要。而这一切必须依靠通风设备的运转良好而实现。两栋楼共44个房间要在短期内安装完毕,充足的人力、物力缺一不可。但是,由于道路管控,现场只有汤家振带领10个工友一起战斗。27岁的汤家振在前线第一次扛起“项目经理”的责任。对接指挥部、看图纸、找材料、跑现场、给工人开动员会、班前讲话、班后总结……

汤家振每天都要走38000多步,工友们都叫他“小汤陀螺”,而汤家振却说:“我们是火神山的‘十一罗汉’!团结一心、力大无穷,大战病毒三百回合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代志炜

没有工具,我们就自己做!

代志炜是中建一局华北公司北京博晖项目的执行经理,在华北公司的支援人员中,代志炜年龄最大,也只有他是党员。虽然之前大家不熟悉,但是他最为年长,自觉担起“老大哥”的角色,公司也任命他为战役突击队队长,带领其他同事和17名工人,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他们负责的14间病房的通风系统安装,确保了病房的空气流通。

雷神山医院病房通风系统安装,任务重,时间紧。“没有工具,我们就自己做!”他带领兄弟们想办法克服困难。没有连续施工条件,不等不靠,他就组织穿插作业,确保工程进展。现场施工班组多,材料物资都是统一供应,率先拿到材料是完成施工任务的前提。一天夜间排风管道施工急需PVC弯头,如果找不到弯头第二天工人就没有工作面,无法继续施工。为了不停工,代志炜在冰冷的雨夜,跑遍整个现场,找了3个多小时,才找到材料。一起去支援的冯伟说:“我接到代哥电话后就立刻带人去搬材料,我到的时候代哥的衣服都被雨水打湿了,但他就在那守着那堆来之不易的材料,等我们去拿。”他们6个人用了半个多小时将材料运回来。他来不及回到对面的宿舍换衣服,便继续回去盯着现场施工。

汪念慈

既然来了,就义无反顾

汪念慈,2019年他刚从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毕业,成为中建一局安装公司的一员。这个22岁的“95”后,连续7天,长在建筑工地,用他的努力、拼搏,展现了年轻共产党员的果敢、担当。

他说:“既然来了,就要坚定地义无反顾,干好本职,做最大的努力!”

汪念慈和中建一局38名员工与200余名工友,携手决战C5号楼的电气、给排水、暖通等安装任务。病房普通照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的安装……摆在汪念慈面前的是一项项又急又重的工作任务。

7天的工期里,汪念慈与队友们一起在和时间赛跑,饭菜不知道滋味,简单扒拉一口,能填饱肚子有力气就好;困极了,就眯一会儿,每天睡觉的时间可能只有3个小时左右,袜子就没脱过。带领工人看图纸、领材料、赶进度,通宵工作是常事。几个小时的工作结束后,工人可以暂时吃饭、休息,但汪念慈这时却需要一直在施工现场,对安装设备进行检查,复盘材料剩余,保证建筑质量与速度。

邓 康

雷神山上的父子兵

邓康来自中建二局一公司设备安装分公司,武汉蔡甸人。得知单位组建队伍上雷神山,便主动请战。瞒着父亲,只身一人来到施工现场。大哥十分担心,父亲再三询问,最终坦白在雷神山,父亲和大哥逐渐被他这种建筑工人担当的精神所感染,便决定一同前往支持他,与疫情抢夺时间,争取早日将工程交付使用。“他们也连干了3天,父子三人互相鼓励干劲十足。”

“你们父子三人是怎么选择不惧危险来到雷神山医院援建现场的?”邓康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火神山医院就在家旁边,参加了火神山援建结束之后,便跟着中建二局来到了雷神山医院继续援建项目。其实能够亲身参与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报酬是次要的,为了疫情早日消散,武汉市民们能够早日安居乐业,尽己所能献上一份力。”

徐小洋

相伴十年,武汉就是我的家

2月3日,雷神山援建的消息传来,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湖北分公司总工程师徐小洋迅速报名“请战”。虽然挂念老人身体、心疼老婆孩子,但徐小洋还是毅然踏上征程。因为,那里是武汉,是他工作了十年的城市,更是他挥洒了整个青春的另一个“家乡”。

由于传染病房建设最怕病房内带病毒的空气会泄漏出去,所以都建成了负压病房,这就对房间的“密闭性”提出了超高要求。经过实践,徐小洋针对病房漏风点梳理了一套“五封法”,对板材之间、板材与框架之间、框架与框架之间、管线周边、门窗周边可能存在的漏风点进行更为周密的封堵,这套“独创”的密闭办法,在整个雷神山医院各建设区域得到推广实施。

丁礼幸

“我没事,我还能坚持!”

丁礼幸从大学毕业就留在武汉工作,至今已10年。武汉很多标志性工程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身影。这一次,他跟随中建二局,驰援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

作为中建二局援建临时指挥部生产协调组副组长,丁礼幸可是个拼命三郎。既要负责大本营的后勤保障,又要负责防疫物资筹集,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他匆匆的脚步。经过3个通宵奋战后,丁礼幸两眼一黑,晕倒在建设现场,但他却说“我没事,我还能坚持!”在丁礼幸等人的细心监测和不懈努力下,中建二局援建全员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或疑似病例,平安度过隔离期,全力准备复工复产。

丁松林

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丁松林是一名安装工,来自中建三局二公司工业公司,今年53岁,在工地上打拼了30多年,他古铜色的脸上皱纹深深凹陷,但目光十分坚毅。1月24日,正是除夕团聚之时,在老家湖北竹山听到了火神山建设消息的他,当晚便请缨参战,凌晨1点多与30多名工友驱车赶到了武汉,凌晨5点多到达现场。“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我们都坚持着。”丁松林参与的病房密封工作是确保医院内外生命线最关键的一环,工期紧、任务重、责任大,他连轴转工作了八天,确保了每处玻璃棉贴合都能发挥密封作用。

黄仲文

“我们干的是救命工程”

黄仲文是一名焊工,今年39岁,来自中建三局二公司工业公司,曾在雷神山医院项目进行钢结构工程的焊接工作。从接到工作任务开始,黄仲文在雷神山“鏖战”了9天时间,每天下午五六点到工地,第二天的深夜11点才下班。“没有人逼我们这么拼命,但我们都很清楚,必须让医院尽快全面投入使用,这是救命的工程。”

□本报记者 马超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