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窗
3上一版
 
垃圾分拣 变废为宝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5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分拣 变废为宝
——探访垃圾精细化处理生产流水线
分拣工王建斌、张绍武在垃圾处理车间,从餐厨垃圾中分拣塑料袋、竹签、碎玻璃。
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如今进场垃圾量平均每日减少了五六十吨。
大榆树村的民宅门口都摆放了分类垃圾桶。
小张家口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人在铺底膜。
垃圾管道输送口有专人值守,防止管口堵塞。
 

5月9日早上,在位于延庆区的北京首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餐厨垃圾卸料间里,王建斌和张绍武两名“分拣师”站在传送带两侧,正仔细地挑出混在餐厨垃圾里的塑料袋。随着传送带的滚动,分拣后的垃圾经压榨脱水后被“喂”到分离器设备里,最终转化为有机肥。

站在分拣间里,口罩丝毫挡不住剩饭剩菜浓浓地酸臭味。“天气热起来后,餐厨垃圾一发酵味道更大,直冲脑门,回家后酸臭的味道洗也洗不掉。”王建斌告诉记者。他们戴着安全帽、口罩、橡胶手套,身上穿着黑色的橡胶工作服,“夏天最遭罪,一站在这浑身就被汗湿透了。但是不把塑料袋挑出来,没法堆肥。”

据了解,延庆区每天产生的垃圾在350吨左右。包括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大件垃圾等,该回收的回收,可堆肥的堆肥,经过分拣后的垃圾采取填埋的方式处理。

分拣的难度大、时间长。比如送来的餐厨垃圾里夹杂最多的就是塑料袋,还有筷子、勺子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分拣起来很费力。其他垃圾在处理前也要人工分拣,把可回收的瓶瓶罐罐挑出来,还有大件垃圾,否则体积太大过不了筛分机器。“常常有碎玻璃、串烤串的竹签子等,虽然戴着手套,也容易割伤手。”工人郭伟霞说。

在紧挨着首创环境公司的小张家口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在进行二期扩容施工,这里是延庆区两个填埋场之一。运到这里的垃圾经过摊平、压实,再用高密度聚乙烯膜覆盖住。

“膜的作用是防雨隔水,把垃圾包严,降低渗滤液的产生量,也防止填埋气等臭气外溢”,厂长张有权介绍,“产生的废气通过负压装置收集后焚烧处理,降低对周边空气影响。” 对于产生的“垃圾汤”,通过微生物降解其中的有机质,后端通过膜处理最终排水,可达到北京市地表水排放标准。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5月1日开始实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在延庆区大榆树镇大榆树,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摆放了分类垃圾桶。“这是村里统一配置的,在大队还设置了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投放处。”大榆树村党支部书记张俊介绍。在村生活垃圾收集站,之前蓝色的大铁罐垃圾箱被五个其他垃圾桶和一个餐厨垃圾桶取代,垃圾分类指导员孙秋连正在指导村民分类。4月份,孙秋连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垃圾分类培训班。“早就开始宣传新政策了,村民在家都能分好,我再帮助核查一下。”

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做好,在终端处理就容易得多。随着条例的实施,张有权明显感受到了变化。“这几天垃圾日进场量平均减少了五六十吨,减少的主要是灰土、建筑垃圾和枯枝烂叶。”此前这些垃圾都是往大垃圾桶里一倒,随着餐厨垃圾、其他垃圾等一起清运,最后一起到了填埋场。现在,居民在倾倒前就将垃圾分好类,枯枝烂叶回收再利用可以堆肥,灰土可以利用天然沟壑直接填埋。

垃圾源头分类好,清运的时候会混装吗?有人难免有这样的担心。记者在垃圾填埋场采访时看到,一辆辆垃圾清运车陆续进场,车身侧面都喷涂着标识,分别写着“餐厨垃圾”“其他垃圾”等字样,全部分类清运,非常规范。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陈艺/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