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因奉献而精彩,青春因奋斗而闪光。在京华大地,无数的安全应急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奉献着、奋斗着,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护中,他们用忠诚、汗水与智慧汇聚起推进首都安全发展的澎湃力量。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选取了10名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安全应急人物,他们敢于担当、富于创造、充满激情、雷厉风行,在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中彰显出首都应急人良好的工作风范、事业品格和职业操守。希望通过刊发他们的先进事迹,鼓舞更多的劳动者,激励广大职工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朝阳区应急管理局执法一队队长李军
“少一分隐患,我就多一份踏实”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应急局13年来,朝阳区应急管理局执法一队队长李军始终保持着开拓进取、踏实工作的状态,用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2月3日,李军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属地内的北京地坛医院将建设“300床位战略应急工程”,希望李军全程负责该项目的安全生产检查和保障工作。为了兼顾好社区疫情防控和地坛医院“300床位战略应急工程”的保障任务,作为党支部书记,同时作为执法一队队长,李军统筹安排人员力量,保证每天有2人到地坛医院施工现场,他每周至少到现场蹲2天。
该工程施工期间,为尽量发现和减少安全隐患,李军和队员每天去工地“遛弯”,从上岗到下班,保持不停地走动、查看——电焊作业不穿绝缘鞋的、不戴防护面罩的、电焊线路破损的、堆物堆料太乱太高的、缺少安全应急器材的……这些常见的安全问题,李军和队员都一一指出,并耐心地劝说工人:“我们不是找茬,我们和大家一样,都希望这个工程早一点完工,早一点投入使用。你们负责建设,我们要保障你们的安全。”
李军用对职责的坚守,保障了地坛医院“300床位战略应急工程”安全顺利竣工。“能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为这个特殊的工程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觉得特别光荣。” 李军说。
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霍营站务中心主任徐颖
铿锵玫瑰绽放地铁抗疫一线
徐颖,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霍营站务中心主任,12年党龄,在接到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后,她主动放弃休息。从那天起,站务中心所管辖的7座车站处处都有她的身影。
抗疫中,她所在的13号线正处于西段停运阶段。中心接到公司配发的防疫物资后,需要利用地面交通工具发放到各站。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接触,徐颖就自己开着车一个车站一个车站去发放防疫物资。每天早晚交接班前后,她总是要到各车站亲自检查职工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为应对复工压力,北京地铁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编制了“超强超常规运行图”,图定列车最小间隔达到2分,这对于13号线来说已经达到整条线路通过能力的极限。拿到新图后,徐颖凭借着12年的行车工作经验,在运行图上勾画标注,和领导班子用了整整一个通宵的时间,制定出一整套关于新图使用时间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和组织预案,为保证地铁高峰时间段最大运送力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有人问她:“参与疫情防控,你害怕吗?”她笑笑说:“我也是个普通人,哪能不害怕,但看到全国上下有这么多的逆行者都跟我一样奋战在一线,我也就不怕了。”
虽然不是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但她和她的团队却一直奋战在一线,坚守自己的岗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谱写着一篇篇平凡朴实的文章。
延庆区森林消防大队延庆中队副中队长李庆军
“森林卫士”的默默守护
2010年李庆军加入森林消防队伍。“我不为名利而来,不为享受而来,当祖国召唤,我定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好一名无怨无悔的森林卫士。”
李庆军曾多次被评为优秀管理者和训练先进个人,曾在2014年森林消防大队军事技能考核比武中,个人综合成绩排名第一。2018年度森林消防大队军事技能考核比武中,在“风机吹砖”项目中,获得第二名。回顾过往,10年来,他时时待召唤,日日在守候,将青春和汗水奉献在这份热爱的森林消防事业上。
疫情防控期间,李庆军和战友们24小时应急值守,全员备勤。从3月29日起,李庆军受领新的任务,对重点防火区开展巡逻及火情先期处置等工作,至山顶24小时备勤,每天需要徒步2个多小时往山顶运送生活物资。
山顶住宿条件相当简陋,只能用脚手架搭建床,由于不能使用明火,只能将床的四周用塑料布围起来,抵挡风寒。李庆军笑着说:“条件虽然艰苦,但守护好绿水青山是我们的责任。”
这10年间,李庆军多次随队伍被调往北京密云、平谷、怀柔、西山林场,河北赤城、怀来等地增援救火。作为副中队长,无论是扑火一线,还是应急救援;无论是备勤值守,还是外出增援,他都是冲在最前面,在关键时刻,更是敢于喊出“看我的”“跟我来”。
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处徐镇
做首都城市安全的“守夜人”
2019年1月,徐镇随原应急办转隶至市应急局工作至今,主要负责应急指挥处的日常综合业务工作,参与应急值守工作并担任指挥调度员、值班组组长。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徐镇说。2019年是机构改革元年,指挥中心在市应急管理局党委的领导下,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这根主线,深入开展应急值守的机制设计,强调突出融合发展,推进应急值守工作体系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保障工作中,徐镇在总指挥部下辖的“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处置组”工作,全程参加了三次演练和国庆保障工作,主要负责市应急指挥中心综合业务开展,组织起草国庆期间有关工作通知和详细工作方案,筹办专项应急视频调度会议,统筹安排全市值班值守检查。
国庆期间,作为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员,徐镇参与应急值守工作,牵头组织当日值班干部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及突出敏感情况的信息报告和协调处置。同时,统筹汇总全市国庆庆祝活动保障情况、群众游园情况和首都城市运行情况,书面向市领导报告,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徐镇说,这句话讲的就是应急管理人的职责与信念,他必将继续传承下去。在新时代,他将进一步提升能力,当好首都城市安全的“守夜人”。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
抗疫战场上的中医“急先锋”
刘清泉,中共党员,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非典”期间,刘清泉时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他身先士卒、救治病患,却不幸感染“非典”病毒。但他不畏自身感染,自治自救,并协同专家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方案,在“非典”的治疗方面做出了贡献。
17年过去了,刘清泉早已不是那个年轻的急诊科主任,与白发一同生长的还有30余年专注中医急危重症和呼吸疾病临床研究的经验。在疫情防控中,刘清泉的初心不变,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遏制疫情,治愈患者。
2020年1月21日,他临危受命,奔赴湖北武汉,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救治专家组中为数不多的中医药专家参与一线抗疫,担负武汉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制定、指导、管理等多项工作。
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是首个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方舱医院,2月14日开舱。刘清泉任中共江夏方舱医院临时委员会副书记、院长。
值守抗疫前线81天,四处辗转,几件衬衫、一件外套、一条西裤、一双皮鞋,几乎是他的全部行李。每当北京后方亲人同事询问时,他总是一句:“守好医院,我这里都好,什么也不缺。”
人们眼中的刘清泉,越是危急越要担当,越是艰险越要向前,他真正做到“匡时济世”,方是“医之大者”。
东城区东花市街道社区平安办岳晨豪
退掉回家车票,守护辖区安全
岳晨豪是东城区东花市街道社区平安办的四级主任科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视疫情为命令,视责任为使命,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春节前夕,因父母远在外地,岳晨豪像往年一样准备值完大年三十的夜班便回老家与家人团聚。此时正值疫情防控伊始,他果断退掉回家的车票,按照街道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部署,坚守应急工作岗位,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春节期间,和疫情防控同样需要关注的还有烟花爆竹禁放管控和消防安全工作。岳晨豪随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开展烟花爆竹禁放及可燃物清理宣传工作,逐一在每栋楼、每个单元张贴《烟花爆竹禁放提示》《安全提示》等宣传材料。力争做到辖区全覆盖,最大限度宣传安全工作,提高居民知晓率和对疫情状态下安全、消防工作重视。
同时,他联系辖区物业单位、微型消防站组织对辖区重点区域开展湿化,累计湿化面积25000平方米,保障了辖区消防形势平稳。
随着防疫由内防向外防的转变,他还承担起了24小时回国人员信息传送工作。不管是早上七八点还是夜里三四点,每当有涉及辖区的人员回国,他和同事总是第一时间把区里统计的回国人员信息与街道、社区进行报备,引导社区与区接送人员进行对接,确保外防流入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保障辖区疫情管控平稳有序。
西城区防汛科科长兼防汛办主任戎爱芳
风雨中“防汛老兵”的坚守
戎爱芳,现任西城区防汛科科长兼防汛办主任,是一名在防汛岗位上工作了16年的老兵,她十几年如一日投身防汛一线,推动西城区防汛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连续十几年实现“少塌房、不死人、少损失”的目标。
雨情就是命令。这些年来,戎爱芳组织应对了30多次强降雨和特大暴雨,几乎每次都是持续几十个小时的工作,从应急值守到深夜去街区查看应对情况,从现场召开协调会到及时转移危险群众,有时在雨中一站就是几个钟头。当暴雨退去,她不顾疲惫,不是赶往群众反映强烈的积滞水点进行协调解决,就是整理上报防汛材料。
2017年6月27日凌晨,急救车的长笛划破了雨后的静夜。一场大雨持续了96个小时,戎爱芳在应急指挥中心和多个现场之间值守、奔波了96个小时,最后昏倒在现场。
戎爱芳负责西城区防汛办工作以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逐步建立起西城(1+7+15)防汛工作体系。她与同事们一起把防汛工作分类汇编成册,对指挥体系、组织程序、避难场所、物资储备等作出明确,形成应知应会、易带易查、对照落实的口袋书,确保防汛常识人人知晓,任务单位皆知,责任个个明确,点位有人去抓。
“发扬红墙精神,做好全区人民的雨天守护人。”这是戎爱芳的承诺、践行更是坚守。
北京市航空应急救援队机长张宝荣
“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
1981年7月,18岁的张宝荣参军入伍,带着儿时的梦想,开始了他的飞行历程。“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这句格言伴随了他40年的飞行生涯,成为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2017年和2018年四川省雅江特大森林火灾中,张宝荣每天吊桶灭火飞行约9小时。他驾驶飞机从海拔2000米处取水,爬升到4000米处洒水,身体频繁进入缺氧状态,对个人身体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同时对飞行安全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
然而,在他不断地调整和坚持下,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我心中始终牢记一名党员的责任。当国家有灾难时,党员干部必须冲锋在前,我必须上,克服一切困难,顺利完成任务。”张宝荣说。
2019年11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北京市航空应急救援队。有着35年从军生涯的张宝荣成为了KA-32机组责任机长,这一年他56岁,安全飞行时间已经有7000小时。
2020年3月18日,北京延庆、平谷、房山三地发生森林火灾。深夜,张宝荣仍与航空队的同事一起研究出动方案、安全方案、保障方案。由于2020年春季持续火险等级较高,张宝荣和机组的同事们已连续5个多月日夜值守,没有回家。张宝荣的爱人说:“家就像旅馆,他就像旅客。”
张宝荣愧疚地说:“就是要有我们这样一群不回家的人日夜值守,才能换来首都百姓千家万户的平安和谐和幸福安康。再苦再累我骄傲,我无怨无悔。”
国网北京电力综合应急救援队队长史敏涛
应急救援守护“万家灯火”
国网北京电力综合应急救援队是一支隶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的电力应急特种队伍,承担着北京地区电网突发事件、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及重大政治活动应急保障的相关工作。自组建以来,队长史敏涛始终冲锋在前,以专业的技能、扎实的作风,带领全队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紧急任务。他常说:“应急救援工作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个人付出很多,但是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时刻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
2012年8月,国网北京电力综合应急救援队正式组建。“刚组队时,人员和硬件设施欠缺很多,国内应急救援体系也不完善,可供借鉴的经验十分有限。”谈及组队时面临的棘手问题,史敏涛坦言这种“从零到一”的开始最难。面对困难,史敏涛知难而不畏难。现如今,救援队人员数量50人,配备了防汛救援、冰雪救援、发电照明、破拆搜救等八大类共218种应急救援装备。
“执行每一次任务,都要快速集结、快速反应、快速到达、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这是史敏涛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时所定下的目标。
进入救援队近8年时间,史敏涛对应急救援工作的认知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衍生出无尽的热爱。即使明知这项工作需要付出很多艰辛,即使心底认为自己岗位平凡,但是他都以身为应急救援工作者而感到骄傲、荣耀。
通州区台湖镇安全生产检查队队长李岩
“我要对得起身上的制服”
2009年12月,李岩加入安全管理队伍,现任通州区台湖镇安全生产检查队队长。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李岩从安全生产的一张“白纸”转变成一名样样都懂的“专家”,从一名安全生产“热心人”转变成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明白人”。他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辖区内各生产经营单位保驾护航。
台湖镇位于城乡接合部,2017年以前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复杂,村级企业特别多,而且安全生产条件不完善、不健全。为了能够让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李岩经常突击检查。
在他看来,每一次的应急值守、每一次的加班,都是收获。曾有人问过李岩:“你这样值吗?”李岩回答说:“值!我所做的,要对得起身上的制服。”
疫情防控中,他也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除了到医学管理点值守和日常的安全生产检查之外,李岩和同事还要对台湖镇内的企业进行疫情防控工作。
“我希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能保证工作的质量。让安全生产的形势一直稳中向好。”李岩说。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