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发,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无论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还是患者及其家属,以及隔离在家的普通民众,都难免产生心理困惑和不适。随着返岗复工,工作生活渐入正轨,该如何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为此,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康复医学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崔勇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些尝试。
心理“防疫”,做到“十要十不要”
在积极抗疫的同时,心理“防疫”不容忽视。心理“防疫”,既是疫情防控总体战的一部分,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面对疫情,大家要做到“十要十不要”:
要提高信息判断能力,理性看待疫情;不要轻信和传播小道消息,避免受谣言误导加重不良情绪反应。
要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疫情期间尽量不外出;不要到人多拥挤的环境,避免由于外出诱发紧张担心。
要保持规律作息,制定一个新的健康生活时间表,尝试每天在家中进行运动;不要长时间翻看手机,或长久不活动,整日无所事事。
要饮食清淡多样,补充丰富的维生素C,保持自身免疫力;不要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规律。
要注意个人卫生,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若出现发烧等疑似症状,应冷静对待,到定点发热门诊寻求诊断和治疗;不要疏于防护,出现身体不适回避就医。
要保持社会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和自己的亲朋、同事联系,传达感情,相互支持;不要刻意关注自己身体的异常感觉,把不舒服以及其他异常感受跟新冠肺炎联系起来。
要接受焦虑情绪,适度焦虑可以帮助提升应对能力并发挥潜能,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适度宣泄;不要乱发脾气,埋怨指责家人,或默不作声,借酒浇愁。
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同一时刻起床;不要边玩手机边睡觉、开灯睡觉、喝酒助眠等。
要学会一些适当放松技术,如:听放松音乐、深呼吸、尝试冥想训练等让心态慢慢平稳下来;不要盲目担心,经常笼统表达“压力”,弄出无谓的忧虑。
要积极相信科学、坚定信心,不要怨天尤人,消极敷衍居家生活,看不到当下生活的积极元素。
居家办公,通过仪式感划分生活和工作状态
疫情时期,复工返岗的工作人员既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工作,又要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必然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长时间的假期带来的疲劳感、面临可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紧张、工作难免接触到陌生人员的不安等;由于长期居家后返岗难以快速投入工作,出现急躁情绪,有时出现冲动行为;因为受疫情影响工作模式发生变化,一时难以适应,破坏自己的稳定感,产生恐慌情绪;再加上疫情防控的需要(如:戴口罩、1米线等),工作中交流沟通方式变得有距离,可能会出现支持感、亲密感不强的感觉,产生人际关系紧张。
针对这些困扰,建议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一是,学习疾病防控知识,科学防护重建工作安全感。重视通勤和工作中的个人防护,严格遵守工作场所的防控要求,主动如实报告健康情况,建立疾病防控的自信心。
二是,认真做好准备,积极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为防控疫情的需要,可能面临着工作模式的改变,如:远程协作办公,应快速熟悉操作系统,学习和适应线上工作方式,加强与同事的沟通和磨合,降低工作方式改变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居家办公,建议通过有仪式感的方式划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如准时起床,着工作场所的服装进入办公模式,清晰区分上班和下班状态等。
三是,学会时间管理,把握工作节奏。将较长的工作时间分解为几个“小的时间单元”,明确时间单元内的工作任务量;一个时间单元的工作结束后,适当放松;然后循序渐进地拉长“时间单元”,逐步适应工作场所的紧张节奏,再建工作的流程。
四是,善于运用多种沟通技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我们需要戴着口罩或保持一定距离进行交流,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恰当运用非言语沟通,注意语气、语调和身体姿态,准确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一方面,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不要迁怒于人;另一方面,对同事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有所觉察,多一份宽容。
同时,企业或单位领导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做好职工的保障工作,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合理安排工作,避免人员拥挤,保证环境清洁,关注员工的情绪波动,给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和人文氛围,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与心理卫生机构合作,建立员工心理援助平台,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
复工复产,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各行各业正在有序复工复产,但还面临着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在复工的同时,务工人员难免出现一些焦虑、恐慌、失眠等情绪反应。如何缓解焦虑情绪,这里推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中的方法:
避免过分关注负面因素。有了基本防范措施以后,就不必对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界信息过分关注,应当将注意力投入更多积极、有意义的事情上;保持社会联络。通过微信、网络、电话与熟悉的朋友保持畅通联系,借助与亲朋好友的互动,看到生活的美好,转移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生活规律如常。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即使宅居在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这有利于增强抵抗力;积极投入工作。积极投入眼下的重要工作,哪怕是娱乐活动,也要全身心地投入。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发现意义,看到力量与能量。
如果持续心情不好,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拿不起、放不下,始终难于自我缓解,可以主动拨打心理热线或通过网络咨询等,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北京市心理危机援助热线800-810-1117座机拨打、010-82951332座机和手机均可;010-62712471疫情心理专线。
崔勇: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康复医学科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2019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十届优秀心理卫生工作者”。
□本报记者 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