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战疫情
3上一版
 
追寻病毒踪迹的“特种部队”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3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寻病毒踪迹的“特种部队”

流调工作人员将采集到的鼻、咽拭子样本小心翼翼的封存。
工作人员等待着入境旅客抵达,用消毒面纸擦拭护目镜内的雾气。
进进出出一遍遍的全身消毒,已成为工作中的日常。
工作人员为转运入境旅客大巴上的座位套上塑料膜。
工作人员仔细询问旅客的行动轨迹。
工作人员帮旅客提行李到指定区域内消毒。
 

“您去过武汉或湖北的其他地方吗?”“近一个月出过京吗?”……3月11日下午3点,记者跟随海淀区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科副科长孙亚敏出任务,她正在对一疑似病例人员提出一串问题。

流调工作者是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不进病房,但始终冲在一线,也近距离接触病患,对疑似病例采取生物样本,调查信息,统计数据,为全市疫情防控科学决策提供流调数据情况。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流调’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就是流行病学调查,我们相当于对切断传染病传播起重要作用的‘特种部队’。”孙亚敏这样介绍。

海淀区疾控中心流调二组的工作人员便是其中一支,每天他们出入隔离病区和办公室之间,用专业的职业素养默默无闻地坚守着没有硝烟的岗位和疾控阵地。

针对本次疫情,孙亚敏就是流调组的一员,组里按照24小时排一次班。无论何地发生了疑似病例,她和同事们都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包括发热人员的家里、单位或者医院,跟对方面对面接触。

“一般我们的流程是,信息组接到疫情报告,上报给流调组组长,然后通知疫情处置人员,准备物资出发。”孙亚敏介绍说,她通常会到现场穿上隔离服,依次穿戴好帽子、N95口罩、第一层手套、防护服、第二层手套、鞋套和护目镜等。

在流调过程中,让孙亚敏觉得最棘手的就是一些被询问人员的不配合。“这个换位思考,我也能理解,本来发热人员就有恐慌心理,再半夜接受询问,更增加了抵触心理。”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天生的责任,让孙亚敏在疫情来临后,身上的担当更重了疫情面前。“疫情面前,我们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孙亚敏说。

□本报记者 白莹/文 彭程/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