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和抗体研制、药物筛选、检测试剂研究、病毒治病机理研究……在疫情防控的另一条战线上,科研人员也与“白衣战士”一样日夜奋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科技界正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试剂、药物、疫苗:更多硬核产品正在路上
军事医学研究院联合相关机构研制的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3月1日通过军队生产注册审评,并投入临床应用。
快速分离出病毒,测出全基因组序列,不断研制和改进检测试剂——疫情发生后,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新冠肺炎的检测时间变得更短、结果更准、操作更简便了。目前已有至少7种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
光“定位”病毒还不够,找到“解药”才能让新冠肺炎患者安心。
从70000多个药品或化合物中筛选出5000个可能有效的候选药物,再反复试验选定100个左右药物在体内开展新冠病毒的活性实验,最后聚焦到磷酸氯喹等一批药物……科研人员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张新民说,部分药物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初步显示出临床疗效。
天花、脊髓灰质炎、狂犬病等传染病,都靠疫苗才得以消灭或预防。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进度如何?
灭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多条技术路线同步开展,部分项目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
病理、血浆、中西医:科学救治与死神竞速
长长的一个鞠躬之后,医生们开始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
病理解剖,能帮助回答发病机制、病理特点等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初步发现,血栓形成、突发心梗以及严重的合并感染等,可能是最终导致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说,临床救治正在考虑采用更多针对性方案。
对疫情多一分认识,战胜疫情就多一分底气。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是利用康复者血浆中一定滴度的病毒特异性抗体,降低患者体内病毒含量,从而达到治疗预期。第六版诊疗方案中对其适用症和用法、用量做了细化。
目前,已有数百名康复者献出血浆,可用于救治重症患者。在科技手段的助力下,一场爱心接力正在延续。
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在武汉的102例临床对照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轻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缩短、临床治愈率提高,普通转重症比率降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6万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效果良好。
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新军”有力策应
疫情期间人员返程、复工复产,腾讯健康码成为出入许多社区、办公楼和交通口的“门条”。
填报一次个人健康状况,即可获得一个健康码,进出不同地点无需反复填报信息,防控部门也能借此快速掌握疫情大数据。截至目前,腾讯健康码已落地武汉、北京、上海、广东等多个省市,累计亮码人次近6亿。
样本、血液、试剂的采集运输等流程环节多、要求高,依赖人工操作存在风险。北京宏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向武汉火神山医院捐赠的“医盘点——非接触式快速盘点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一物一码,实现与人“零接触”、存储“零误差”、监管“零死角”、应急“零延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各显身手,成为疫情防控中的新生力量。
打开一款“新冠肺炎小区查询”小程序,通过定位功能,就能看到本市确诊患者所在的小区、人数等信息;智能语音外呼助手一天能给80多万人打电话,对重点人群进行筛查、防控和宣教;北京地坛医院重症隔离区,病房内外情况通过5G技术实时互通,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在抗“疫”战场上,科技的硬核力量不断显现,正成为阻击疫情的有力武器。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