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切不可忘记,今天的复工复产是在特殊背景下实施的,疫情防控是基本前提,安全第一是重要原则,不能有任何懈怠行动和侥幸心理。相反,复工之后,在职工劳动保护方面还应该比平时“加码”,以确保万无一失。
随着各地多举措的出台和推进,复工复产的消息一天比一天多了,社会生活似乎也在逐步走向正规。这当然是件好事。不过,陆续传出的有关复工单位发生疫情的消息,又让人们产生了新的担忧:
因为一名员工感染,66名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隔离,200多名一般接触者居家医学隔离,患者所在部门几乎瘫痪、整个公司人心惶惶。北京日前公布的这起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案例,在引发社会关注、舆论批评的同时,也给众多复工复产单位敲响了警钟。
按照北京的防疫要求,返京工作人员应当居家隔离14天后再去上班,复工单位有责任做好员工的健康监测、防控保护。但据疾控中心调查,涉事公司却不加区别地要求员工一律于2月10日复工,由此失守第一关;当事员工咽痛5天,公司毫不知情,再失第二关;疫情期间,没有对员工采取有效防护举措,以致层层失守,酿成大祸。结果不仅员工受损,企业受损,而且影响社会心理,消耗社会资源,代价惨痛,教训深刻。
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打了一个多月,虽然好消息不断传来,但远未到“收兵”时候。不过,经济发展、社会运转不能停滞,大小企业不能无限期停产停业,以劳动谋生的广大职工不能“坐吃山空”,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尽快复工复产,是一种必然要求,而且一些关键行业表现的还十分急迫。但切切不可忘记,今天的复工复产是在特殊背景下实施的,疫情防控是基本前提,安全第一是重要原则,不能有任何懈怠行动和侥幸心理。相反,复工之后,在职工劳动保护方面还应该比平时“加码”,以确保万无一失。
关于职工劳动保护,国家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任何用工单位都必须执行。疫情流行期间,各种临时防控措施属政府应急管理,同样具有法定的强制性,同样必须落到实处。疫情防控呼吁人们少出门,尽量避免人群聚集,而复工复产却必然要出门、要聚集,因此,防控措施只能提升不能降低。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为什么某些用工单位认识不清,不能落实呢?主要原因恐怕是出于成本的算计。
员工隔离观察期间需要支付工资,购置各类防护物资需要增加额外支出,每天检测体温、加大工位间距、改造职工食堂,不仅需要财力,而且需要人力……凡此种种,都必然增加经营成本,令某些人“心疼”,进而对防控措施“打折”,由此埋下祸根。如果企业所在地域范围小,流动人口少,后果可能略小。但在北上广深等超大型城市,外来人口数以千万计,即使个别感染者与来自各地的员工聚集在同一工作场所,也会造成聚集性疫情,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新冠肺炎还有许多未知层面,疫情防控还须坚持坚守,复工复产依然需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必要的防控措施必须落实,必要的防控开支必须舍得付出,况且,政府已经出台对因疫情受损的企业税费减免缓政策,企业更没有理由在防控措施上“打小算盘”。相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工作力度,压紧压实企业责任,对于那些防控不力的企业,该管要管,该罚必罚。倘若因小失大,企业受损事小,闹出疫情来就不堪设想了。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