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一面是餐饮等企业停业造成的人员溢出,一面是商超、外卖行业人员紧张。此时,一个创新性的“共享员工”模式被提出,并在一些餐饮企业和零售企业身上先行先试。那么,共享员工模式究竟有多大的适用范围?不同行业对此模式有何疑惑?成本和风险该如何防控?该模式将在“特殊时期”发挥多大的作用?(2月5日《北京商报》)
从市场来看,“共享员工”自然可以称得上是疫情期间应急模式,不过也不排除会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毕竟,诚如专家所指出,未来的工作模式、工作体制都在不断变化,从业者并不一定要捆绑在某一家企业中。从这一层面讲,“共享员工”或可成为未来的一种工作模式。不过,笔者以为,“共享员工”唯有规范管理跟进,才能有利于各方以及保护从业者合法权益。
最简单来理解,一则员工的东家与“临时”东家有必要加强沟通协作,以规避开业后员工无法正常回岗的窘境;二则在员工合法权益及待遇上也应给予充分保障,比如,特殊时期不妨采用相对灵活的“小时工”方式合作;三则也应把好这些“共享员工”的“准入关”,尤其对于跨界共享员工,更应该做好相关技能培训,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
总而言之,“共享员工”模式是疫情期间解决用工难题可行性尝试,这种创新值得借鉴。另外,也诚如专家表示,短期来看是一种员工过渡或借用,长期来看是一种共享机制,对企业间长期合作有重要意义。于此,也期待“共享员工”模式能够规范前行,于劳动用工监管来讲,也有必要完善举措,对其中可能出现的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及时干预纠偏。□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