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战疫情
3上一版  下一版4
 
首都职工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
抗击疫情的“地坛人”: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
一封封请战书使人泪目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击疫情的“地坛人”: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

 

夜里能连续睡上四五个小时,已是王凌航一天最长的睡眠时间。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科主任王凌航就没睡过一天好觉,夜里要接十几个电话。像王凌航一样,北京地坛医院所有医护人员主动放弃了休假,第一时间赶赴“战场”。

把好关口,不漏过一个潜在者

“把好感染急诊桥头堡,共克时艰。我们一定要把好关口,做好筛查,不漏过一个潜在的病人。”王凌航说。其实感染病急诊科任务繁重,他们超负荷运转已经一个多月了。疫情爆发后,既要保护自己又要时刻警惕不漏诊、不错诊。

从腊月二十九到现在,王凌航已经8天没回过家了。“因为疫情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要每天根据形势调整工作流程。”他告诉记者,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已经发布,根据新版的指南,每天做好鉴别,根据疫情防控需求,进行异常病例判断。如果不熟悉判断,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风声鹤唳,出现大量疑似病人被收治,医院医疗资源满足不了需求。另一种现象是卡的特别严,例如早期没有病例特征显现时,就会漏掉本应确诊的病人。不诊治的时候,他就抽时间学习文献,解答咨询。“文献汇总了全国的信息,了解全国疫情和病例特征,才能做好本地医疗防控。”他说。

“这事让我来,你执行命令就行!”

2003年地坛医院是抗击非典的主战场,全院400余名医护人员无一人退缩。也正是当年他们的出色表现,老百姓称他们是医疗战线的特种兵。

“小郭,这事情让我来。一会我带着装备上,你负责把其他病人看护好。”ICU医生郭贺冰回忆,那天晚上他值班,凌晨一点半,和他一起值班的李传胜轻轻走进休息室,告诉他接到上级的疫情命令,一会要来两个特殊的病人。刚刚到地坛医院工作两年的郭贺冰还算是个新兵,但老一辈“地坛人”精神的引领,也已经渗透到他的思想和精神上。“我和您一起收治病人。”郭贺冰立刻表示。

“他严厉对我说‘你执行命令就行’!”郭贺冰回忆,平时温和的李传胜老师带着命令的语气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跟着李老师学系传染病相关知识,他是我的引领者、带教者。这次感受到疫情来临时,老一辈‘地坛人’把年轻人挡在身后,自己转身去冲锋陷阵的精神。”郭贺冰说,“凭借地坛精神,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这场战役,也必将战胜这场战役。”

每天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

医院护理部主任张志云告诉记者,面对疫情,全院500多名护士没有一个人退缩。不论是家里孩子还小,还是自己身体不好,都主动申请到一线。

抗击疫情的同时,“地坛人”也彰显着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收治的9个月大的小患者,虽然有妈妈陪着,但是日常的物品缺乏,护士长下班后,专门跑婴儿食品店专卖店,买一些果泥和小饼干等食品带给孩子,希望孩子在成长期能得到更多营养。

还有一对夫妻,爸爸已经确诊,妈妈被列为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家里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是密切接触者。两口子都是湖北人,也没有亲戚能过来帮忙照顾孩子。得知情况后,张晓炅、贾仕雪两名护士二话没说,在每天繁重工作的同时,耐心的护理小朋友。病人隔离后心里难免焦虑,张晓炅、贾仕雪会隔着玻璃让母亲和孩子视频,给母子俩带来了很多安慰。

病人进入隔离病房,吃穿住都要在病房解决,感染中心书记护士长韩晶告诉记者,很多都是护士帮助隔离患者买的日用品。患者之前在网上下单购买的东西,快递配送到后,由于家属不能进入隔离区照顾,也是护士帮助患者取快递并送到身边。

医生和护士是患者的心理按摩师,面对患者的焦虑恐慌,护士长王颖对每个病人的问题都耐心解答。护士许艳丽每天给五六个患者家属打电话,沟通隔离后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心里踏实。

这里全部是“战士”

北京地坛医院危重症医学科(ICU)是医院第一个承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任务的科室。接到任务时,科室刚刚完成上次疫情、并正在承担重症流感和其他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医护人员一直在连续作战,新型肺炎无疑是给他们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ICU主任刘景院时时掌握疫情动态,带领科室同志学习诊疗方案,详尽分析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检查人员防护情况。年三十儿这天原来的值班同志身体不适,刘主任二话没说承担了除夕的值班工作。其实,两个多月来,刘景院肩上的担子最重,可关键时刻,领导的率先垂范,鼓舞着大家的士气,每个人都跟着上。总护士长张艳华带领科护士长王宏宇,反复梳理护理工作流程,检查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协调科室与医院间的相关工作。救治病人同时,大家不忘进病房前的相互提醒、相互检查防护情况,充分体现科室人与人之间的战斗情谊。

“谁家没困难啊?这不算啥。”接到疫情工作,向攀毫不犹豫地把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和爱人的事交给老人,始终坚守在疫情应对和救治患者的一线。在护士队伍中,她们当中孩子最小的不足6个月,最大的也才6岁,但她们毅然将照顾孩子的事情交给丈夫和父母,主动争取到一线工作。未成家的护士以给父母家人宽心报平安的方式,想办法要到一线去。

他们是医生、是护士。在疫情面前,他们是“战士”。誓言无声,大爱无疆。

□本报记者 周美玉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