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润双鹤(北京)工业园注射剂车间里,一排排针剂小瓶从流水线上整齐滑过。让人肉眼不易识别的是,在匀速前进的队列中,每个小瓶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正是这个细微的“自旋”动作,解决了灭菌干燥不彻底的行业性技术难题,促成了国内首条安瓿(用于存放注射用的药物以及疫苗、血清的密封小瓶)联动生产线的诞生。
完成这一技术创新的项目带头人,是华润双鹤(北京)工业园注射剂车间设备主任吴建明。同事们尊称他为注射剂流水线的“首席”设备维修师。所谓“首席”,就是遇到棘手的活儿,同事们第一个想到他;遇到谁都解决不了的活儿,他总能最终解决。“‘首席’可不敢当,是同事们抬举我。”提起这称谓,吴建明连连摆手,略带腼腆地解释着。
练就“十八般武艺”
1992年,19岁的吴建明从北药技校毕业,因电工科目成绩优异,在双鹤注射剂分厂做了一名电工。随着车间不断改造升级、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引进,他做电工的同时也更多地接触到了设备维修。酷爱钻研业务的他,由于工作能力出色,2006年成功竞聘设备主管,2013年又走上了设备主任的管理岗位。不管在什么岗位,多年的一线维修生涯,让吴建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车间转一圈。每经过一台设备,只需稍作停留就能判断出有无异常。拥有这个功夫,源于他对这些设备太熟悉了。
“刚开始是从淘汰的旧设备来摸索技术,跟着师傅练就了基础维修的‘十八般武艺’。随着生产技术不断升级,厂里每年都会投资引进新技术,我有机会比别的药厂同行先接触到一些国内外的新设备。这时感到以前学到的维修知识明显不够用了。”吴建明说。因此,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他考取了机械一体化的大专学历。
“维修这活儿要干好,就得靠学习充电加实践,不然很难满足岗位需求。”吴建明抓住一切机会,边工作边学习,用新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他说自己打小动手能力比较强,工作后对设备上的事也喜欢琢磨。在生产一线,为了节能降耗、提高运行效率,车间经常会对设备做些“小改小革”。每到这时,吴建明总是认真地跟着师傅用心学、用心记,维修技艺迅速长进,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吴建明学以致用,在袋装输液测压仪的研制开发过程中,他根据不同规格袋装输液的表面积,进行压力与时间设定,自行研制出测试设备,并取得了受压实验的成功。
来福枪启发灵感
2014年,吴建明接到一个任务。这次不是“小改小革”而是要攻克一项行业难题。
当时,国内安瓿还没有联动生产线,原因在于灭菌后无法充分干燥以及污染擦拭等技术难题一直没有解决。当领导提出攻克这一难题的时候,接到任务的吴建明没有退缩,而是说:“好,我们试试!”
为了攻克干燥不充分的难关,吴建明和同事们每天扎在洗瓶、干燥工段,观察传送带上瓶子的运行轨迹,研究干燥流程及温度控制点,与设备厂商反复沟通,三个多月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有时候,凌晨2点他才从车间走出来,在办公室稍微打个盹,就又扎进生产班组。
因为瓶子在流水线上直线运行,被吹干的永远只是面向烘干机的两个面。“怎么才能360°都吹到呢?”这个问题不停的在吴建明脑海中翻腾,做事、吃饭、走路都在琢磨。一天跟上初中的儿子聊起武器构造的话题,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枪管内呈现螺旋状凹凸的来福线构造,既能给子弹一股旋转的力量,又能让子弹轨迹保持直线,是否可以在传送带上增加一个斜纹的护栏,让瓶子在直线行走过程中,自身旋转起来?”果然,经过试验,瓶子转起来了。这个困扰国内同行很久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随后,吴建明又带领团队完成了能源系统、输送系统等与原有系统相连接的施工方案,通过多方试验、探讨、求证,最终完成了国内首条玻璃安瓿联动生产线,获得了两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吴建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获得专利对吴建明是一种鼓励,但他更看重的是不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效益。“生产技术上不能持续提升,产品有瑕疵,很可能被市场淘汰。”带着这种压力和紧迫感,他把革新突破的“匠心”融入到了设备维修改善的每一个环节。
“引进国外的接口设备,成本很高,但由于供应商对国内设备了解不够,注塑口原设计阻碍了设备定位,影响了定位精度和尺寸精度,我们就自己动手做改进。”吴建明说。他的这一想法和企业当时提出的降成本、国产化目标不谋而合。
吴建明擅长从设备运行缺陷和不足中寻找技改革新的突破 口。双软管塑料袋输液一度存在严重的渗漏和卷边,导致成品率上不去,吴建明采取修改口管尺寸、调整制袋机口管热合各工位的间隙、调整灌药机插接口位置等方法,历时3个月,在设备改进上不断突破,最终完成双口管加药接口和无菌输液接口的国产化,成品率达到了93.07%,每年可节约资金480余万元。
在残氧量项目攻关中,吴建明带领团队再次在设备不足中 寻求突破,持续改善,最终使残氧量下降了50%,残氧合格率提高了9%,保住了企业每年近千万利润。
在设备维修岗位上,内心笃定的他着眼于每一个细节,始终没有停下技术创新的脚步。2017年,吴建明担任总指挥,攻关新品“脂肪乳注射液”油水混合关键参数。他带领工艺技术和配制操作人员反复摸索,找到配制油水混合最佳速度及比例。他优化处理流程,改造清洁管路连接方式,降低了清洁剂烫伤操作人员的危险性,使工时缩短了20%,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传授技术无保留
作为车间设备主任、技术带头人,吴建明非常重视技术传承和年轻人的培养,将自身积累的经验与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们。
吴建明先后带出设备主管、维修人员等20余人,2名维修骨干成为设备主管,1名维修骨干成为高级技师,4人成为高级工。他还将生产线上的7名优秀操作工培养成了中级维修工,使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维修骨干。
“我告诉新员工要按照规程定期检修,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能用新办法解决,要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吴建明告诉年轻人,“技术有一定‘保质期’,可能几年就过时了,要敢于探索新技术,用新技术解决旧问题。”
吴建明经常见缝插针向新员工面授机宜。“每天都在维修,但遇到的每件事不一样,这儿的间隙不对了,那儿有摩擦的痕迹了,得琢磨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吴建明给员工讲 :“做一名优秀的维修工,要注意培养自己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既要善于发现问题,又要善于用逻辑推理找到问题根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同事们较少称呼吴建明“主任”,更喜欢喊他“师傅”。他们说:“吴师傅是一位亲切可敬的老师,他传授给我们技术没有任何保留,他对设备维修工作的专注执着、敢于突破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吴建明也无愧于这样的担当,这位从药厂技校毕业的电工成长起来的车间设备主任,用近28年的专研与创新,诠释了立足岗位、勇于革新的“工匠”精神。他先后两次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双鹤70年辛勤耕耘模范”等称号。
□本报记者 石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