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京藏携手尼木脱贫奔小康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藏携手尼木脱贫奔小康
——北京市对口支援尼木县纪实
 

尼木,藏语就是“麦穗”的意思,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素有“藏香文化之源、“拉萨作坊”等美誉,拥有“三绝七技”丰厚的文化传承,被人们亲切的称颂为“文香故里”。

虽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同时长期存在“自然条件较差、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的“三差”实际,加之落后的思想限制,尼木群众世代以传统农牧业种养殖为主要生计,生产力低下,“十三五”初期,西藏拉萨尼木县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259户5108人,“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多年的实践中,北京市各区与尼木县建立了深厚的援藏情谊,双方多次互访,考察调研帮扶工作,着力构建常态化、可持续的工作协调机制。结合尼木县实际,对口支援工作主动融入“现代尼木三步走”总体布局,着力转化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进一步明确了产业、教育、医疗、人才等各方面的具体帮扶内容,开创了以建设“高原生态田园综合体”为主要内容的脱贫路子。

尼木藏鸡

飞出山坳坳

尼木县是西藏原种藏鸡的自然栖息地之一,在历史记载中,尼木群众一直有饲养藏鸡的传统,这一优势资源为尼木县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说干就干,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尼木藏鸡产业应运而生,并通过北京援藏牵线搭桥,北京德青源正式进驻尼木,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养殖从“0”到“1”的突破。

从脑中“一张蓝图”到眼前“一幅实景”,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从2016年藏鸡产业项目实施至今,北京先后投入援藏资金12420万元,建设尼木藏鸡原种保护基地一期、二期工程,投资2100万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藏鸡标准化养殖基地也相继建成,藏鸡生命仓、智能鸡舍、孵化厂等一系列现代化养殖车间拔地而起。

经过两年的品种培育,尼木藏鸡从原产蛋每年50至80枚提升到160枚,产蛋量提高了近3倍。2019年底,尼木藏鸡原种保护育种基地二期出雏首批3000多只原种藏鸡苗,计划分三批出雏鸡苗12000余只,将分发至4家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截至2019年12月,尼木县藏鸡存栏52000羽,全年实现经济收益300余万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低收入户65户390人,年均增收1.2万余元。待藏鸡原种保护基地二期稳定达产后,预计年经济收益上千万元,正常收益率可达13.34%,将辐射全县2000人实现持续增收。

尼木县藏鸡产业在对口援藏工作的助推下度过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现已基本形成集藏鸡品种培育、鸡苗育雏、饲料加工、鸡肉及蛋制品生产加工和集中养殖、林下养殖、庭院养殖为一体的藏鸡循环产业链条,“尼木藏鸡”“尼木藏鸡蛋”有机认证产品卖到了拉萨、北京市场,贫困群众在藏鸡产业发展中鼓起了腰包笑咧了嘴,切身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昔日穷山沟

小康示范换新颜

尼木县卡如乡,秀水环绕、花木葳蕤、硕果累累。这个曾经毫不起眼的小山沟,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拉北环线”旅游热门景点,卡如村更是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殊荣。

卡如乡的华丽转型,得益于北京援藏精准扶贫奔小康示范乡项目助推尼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针对卡如乡地势狭长,耕地草场短缺的实际情况,引入沟域经济发展新理念,充分挖掘千年核桃林、野生桃树林、高山灌木林、温泉地热和当地紧邻318国道的优势资源,先后投入援藏资金900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设施农业、文化创意、休闲服务项目建设,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和群众收入多元化。

目前,项目建成“核乡寻忆”民俗文化体验村、生态大桃采摘园、温泉休闲驿站、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游客综合服务区,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带贫模式,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19年6月运营以来,实现经济效益480余万元,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就业28人,通过项目运营以及合作社经营,预计全乡59户建档立卡和低收入户2019年户均增收12000余元。

“咫尺应须望百里”。像卡如这般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尼木县快速涌现。对口支援及东西部协作携手奔小康战略,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一脉相承,策动了尼木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马加鞭之势,用贫困群众的笑颜兑现着“共奔小康”的铮铮誓言。

荒滩变良田

现代农业激发产业新活力

地处海拔4200米的尼木乡乌米组,山峦叠障的荒滩间,田垄交错,生机盎然。利用无土栽培种植的各类蔬果长势喜人,一条条有机基质槽均匀分布,一座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成为冬日茫茫荒滩上一幅别样画卷。

“向青山绿水要发展,向生态田园要出路”一直是尼木县有机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依托对口支援资金、技术优势,投资5499.2万元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改变粗放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尼木高原种植业航天育种及产业化推广应用项目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

尼木县采用农业联合体经营方式,成立尼木净土公司,让过去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的群众参与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同时,建立党员干部“点对点”抓产业项目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桥头堡”“排头兵”作用,运用“走出去”学到的专业技术开展干群“传帮带”,着力打造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队伍,实现廉价低效的传统种植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转型。

“我在航天育种大棚不仅学到了新技术,还成为了致富带头人,现在带了1个徒弟,而且每个月至少有3000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经过“面对面、手把手”技能传授,来自尼木乡的建档立卡群众平措次仁已经掌握了无土栽培育苗、施肥、管理、采摘等新技术,看着棚里红彤彤的番茄挂满枝丫,就像自己的日子一样越过越红火。

目前,产业园已完成建设智能连栋温室3835.21平方米,日光温室1218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等,主要栽植经航天育种选育的辣椒、西红柿、西葫芦、茄子、黄瓜、南瓜、西瓜、甜瓜、树莓九个品种。2019年运营以来,种植果蔬预计实现经济收益40多万元,已兑现98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劳务分红12.62万元,最高分红达12700元。

扭住资源优势

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2019年12月12日,援藏资金投资1182万元建设的尼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在吞巴镇正式开馆,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净土产品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前来参观体验,对“尼木三绝”传承、制作技艺更是赞不绝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作为西藏著名的藏香原产地,传承1300多年的尼木藏香制作技艺,与普松雕刻、雪拉藏纸并称“尼木三绝”。文化先行,产业要紧随其后,对口援藏瞄准优秀的文化资源,精准挖掘文化特色,通过整合项目、集中力量,投入建设尼木藏香产业园,大力扶持乡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小、散、乱”的传统制香模式,一系列举措有力助推了尼木县藏香文化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近几年,手工藏香生产中心、藏香研发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藏香产业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尼木藏香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9年,尼木县实现藏香产值2330余万元,藏香产业园自8月投产以来,生产藏香2.4吨,实现产值94.3万元,带动县城100户易地搬迁户户均实现劳务分红5000元以上。

紧紧围绕尼木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持续化的利益生计问题,这种对口支援、产业先行的援藏模式,不断引领着广大尼木群众走上致富路。目前,尼木县“四产业三园区”正在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创新作为,不断释放经济红利和社会福利,鼎力相助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