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新政出台,其中最让人关心的无疑是外援政策的调整。新赛季中超外援出场人数和注册人数都有增加,允许每队注册6名外援且可以首发4人登场。不过,新政规定2020赛季开始新签的外援,其年薪不得超过300万欧元。
300万欧元年薪并不低
中超联赛在世界上能够有一号,其实就是因为中超各队在买外援时候的大手笔,那些顶级球星来到中超,动辄收入就超过千万欧元。这个收入肯定是虚高的数字,以上海申花的沙拉维为例,他在罗马的时候年薪收入不到200万欧元,可来到中超后其收入增加了8倍。中超的水平不高,甚至在欧洲很多球员眼里还算是“足球荒漠”,亚洲联赛吸引欧美球星,靠的就是“不讲理”的“超级收入”。
中超新政规定的300万欧元税后年薪,客观说并不低了。咱们可以拿五大联赛中排在“中游”的意甲举例,300万欧元年薪(含300万欧元以下)可以签到这样的球员——德西利奥、本坦库尔、德米拉尔、什克里尼亚尔、贝西诺、巴雷拉、比拉吉、丹布罗西奥、森西、劳塔罗、拉扎罗、斯皮纳佐拉、姆希塔良、卡利尼奇、弗洛伦齐、科拉罗夫、迪亚瓦拉、法齐奥、扎尼奥洛、云代尔、佩莱格里尼、克鲁伊维特、克里斯坦特、切丁、雷比奇、恰尔汗奥卢、凯西、罗德里格斯、皮亚特克、帕奎塔、本纳赛尔、米利科、古拉姆、阿兰、鲁伊、希萨伊、埃尔马斯、法比安、迪洛伦佐、泽林斯基、米林科维奇、因莫比莱、阿切尔比、贝洛蒂、伊佐、拉萨尔特、基耶萨、巴代利、普尔加、米伦科维奇。
请注意,这里列的只是尤文图斯、国际米兰、罗马、AC米兰、那不勒斯、拉齐奥、佛罗伦萨这几支强队里的各国现役国脚(还排除了守门员位置的球员),没有列出那些前国脚或无国脚身份的球星。看看这些名字,哪一个来到中超不都是独当一面的球员?从这个层面上也能看出,中超球员收入虚高到了什么程度。我们还可以与近邻韩国联赛做一下对比,韩国联赛最顶薪的外援是全北现代的巴西人洛佩斯,他的年薪收入不到100万欧元。日本联赛里有一些“超级外援”,比如伊涅斯塔这样的,不过大部分外援的收入水平相对于中超也并不高。也就是说300万欧元的年薪,按理讲可以买到不错的球员。关键是中超已经给外援形成了一种“溢价”的形象,就是到中超来踢球,收入必须翻几番。
引援要朝“实用型”发展
很多人在给中超球队“出坏主意”,比如限薪令规定了年薪,但是没有规定签字费或者奖金什么的,中超球队可以“巧立名目”去继续签大牌外援。这就需要中超联赛和中国足球,对俱乐部的行为进行细化监管,不能你出台了一个规定,这个规定还未执行就“名存实亡”。中超球队也应该学着“会过日子”,让球队能够少花钱多办事儿。有人说中超会回到类似于甲A的“蛮荒时代”,毕竟那个时候的外援价码都非常低。像上海申花1994年引进的两名俄罗斯外援,其月收入不过千余人民币。当年北京国安队引进的“三杆洋枪”,最高身价的冈波斯也不到10万美元。但你不能否认的是,甲A时代跟现在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个时代外援不是主流,各队的“扛把子”都是本土球员,外援只是补充。像当年霸主大连实德队,他们甚至可以引进安迪尔森这样的边后卫,而现在引进外援必须是中轴线上的球员。即便在中国联赛的“贫困”时期,也引进过很好的外援。像四川全兴的马麦罗、法比亚诺,他们在巴西都只是半职业甚至业余球员,北京国安队1997年的头号射手安德雷斯,则是在西班牙第三级别联赛效力。中超球队与其想着怎么去“欺骗”管理者,不如沉下心想想如何买到价廉物美的球员。
就算是溢价,300万欧元年薪怎么着也能引进在“原单位”年收入100万欧元或100欧元以下的球员吧?现在我们的球队把眼光更多投向的是欧洲五大联赛的主力球星,认为只有这样的球星才能提升球队。中超球队看来必须要把“市场号召力”放一放了,引援要朝着“实用型”发展。中超也不是没有正面的例子,比如在长春队和重庆队效力了一段时间的波兰前腰阿德里安,这名球员在中超算得上顶级前腰,但长春队、重庆队在他身上并没有花多少钱,而像阿德里安这种水平和资历的球员在欧美足球强国比比皆是。中超球队的眼光不能只盯着五大联赛,有很多渠道可以买到不错的外援——比如五大联赛的次级联赛甚至更次级联赛;比如五大联赛之外的欧洲联赛,像萨尔茨堡就是善于培养“半成品”的经典例子;比如南美和非洲的联赛(南美也不见得非得盯着巴西、阿根廷,其他像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乌拉圭联赛也有很多不错的球员),那里并不缺乏好球员,而且身价非常低廉;还比如亚洲的那些联赛,像在日韩踢过球的外援,适应中国联赛应该也会比较快。
俱乐部需完善球探系统
甲A时代买外援主要是两个渠道——走出去亲自考察;请过来进行试训。当年在海埂曾经有过中学生拉着一三轮车,上面坐着俩外援去试训这样的故事,这可是实事儿,不是笑话。每年春训的时候,都会有大批外援进行试训。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试训这种模式基本上没有了,俱乐部看上一个外援就直接签了。再有就是当年很多教练会走出去,观看当地的联赛进行选援,现在这种模式也基本上被精简掉了。就像我们过去习惯下饭馆吃饭,现在习惯叫外卖一样,选择外援的程序由于大批经纪人的存在变得简单了。但在中超新政的压力下,各个球队其实也应该多少恢复过去的选援模式,那就是去“亲自看”,眼见为实才能“淘到宝”。中超球队大都很有钱,但是俱乐部系统很多还不完善,比如俱乐部的球探系统并不成熟。在中超新政增加外援人数但却强制要求减少投入的情况下,中超俱乐部必须要完善球探系统,每年都应该有人“飘”在欧洲、南美、非洲那些看上去不引人注目的联赛里,去寻找适合球队的球员。俱乐部在完善球员系统上投入越多,其实买外援时花的钱可能就越少。既然上面要求俱乐部“换个活法儿”,那大家伙儿就应该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抱怨。
□本报记者 段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