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纪念堂前最美的“警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念堂前最美的“警色”
——记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地区分局民警刘巨平
 

头发花白、皮肤黝黑、面相敦厚,高兴时会哼唱两句最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简单纯粹。20岁出头来到天安门地区守护毛主席纪念堂,历经31年风霜雨雪,他就像纪念堂前傲然的青松,骨子里有股倔强。这份倔强来自于他的初心,为此,他愿意坚持一辈子。他是刘巨平,一位守护了毛主席纪念堂31年的老党员、老民警。

最骄傲 “独一无二的工作岗位”

刘巨平至今清晰记得,自己上小学时,能有幸参加一项重要的迎宾任务。那天首都机场的欢迎仪式上,人山人海、彩旗飘舞,掌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手举花环的他无比兴奋。更让他难忘的是,他还亲眼见到了陪同外宾与小学生们一一握手的毛主席。

1988年,他通过了招警考试,并有幸分配到“天下第一所”——天安门派出所,从事毛主席纪念堂、端门等辖区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2010年3月,熟悉纪念堂保卫事务的他,又被抽调到纪念堂警卫组工作,并经历了警卫组升格为警务工作站的发展历程。从警31年来,他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工作在毛主席纪念堂,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寄托哀思和追忆伟人光辉历程的重要场所,人民群众对领袖深深的景仰、爱戴之情,使常年战斗在执勤一线的刘巨平耳濡目染,并深受教育。“天安门是祖国的心脏,而纪念堂又地处广场中心,可以说是中心之心,几十年了,能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岗位工作,把最好的青春年华交给这里,这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刘巨平自豪地说。

最投入

“维护好这里的秩序是我的天职”

毛主席纪念堂自1977年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瞻仰群众2亿多人次,特别是在毛主席诞辰日和逝世日,单日最高人流量峰值可达7万余人次,给刘巨平和派出所的同事们维护秩序带来了极大考验。

有一年“五一”假期 ,早上升旗后大客流瞬间向纪念堂入口涌入。“决不能发生群众拥挤踩踏!”正在执勤的刘巨平快速决断,第一时间请求加派警力,采取“截断队伍、加快安检、边走边引导”的方法,及时疏导人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大规模人流的无序到有序转变。

“有时候一些突发情况,是我们预料不到的,比如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是晴天,下一秒可能就是电闪雷鸣。其实老天爷也在考验我们的应变能力。”刘巨平笑着说。有一次,大雨突然瓢泼而至。伴随着纪念堂结束瞻仰的广播,一大早排队的群众却迟迟不愿离去。冒雨劝离的刘巨平一遍一遍在雨中大声疾呼,一遍一遍耐心解释,当最后一位群众离开时,雨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让他全身从里到外都湿透了。“夏天雨多,但每次下雨刘哥都会这样疏导。”同事黄媛说。

近年来,针对原有群众排队导引路线易诱发人流无序涌入和有踩踏事故隐患等问题,刘巨平主动建议,采取设置团队、散客入口,加装硬质蛇形隔离护栏等措施,终于消除了安全隐患。从纪念堂警卫组到警务站成立9年来,刘巨平先后及时化解大人流等险情10余起,调解游客各类纠纷800余起,受到了纪念堂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

及时化解过大客流,协调处理过打架纠纷,耐心调解过各种纠纷,刘巨平心里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大家都是为了瞻仰领袖,人多排队时间长心情难免急躁,这些事儿他都理解。“只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了,我就心安了。”刘巨平说。

最自豪

“尽最大努力为群众服务”

一次早上6点半,正在执勤的刘巨平接到电台里响起“有孩子与家人走散……”的警情,刘巨平急忙赶到现场,发现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和母亲失散,正在大声哭泣。他一边安抚小女孩,一边马上联系纪念堂开启广播寻人,又第一时间向辖区警队发出协查通报,自己还来回在纪念堂周边手持广播喊话进行寻找。下午2时许,当寻找孩子的母亲赶到后,帮助找人近8个小时的刘巨平这才在心里松了口气。每年,他和同事都要帮助游客寻人达600至700余起。

“凡事就怕用心,只要用心地去对待每件事情,结果都不会差。”刘巨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针对纪念堂治安工作特点,刘巨平及时向纪念堂提出,开设广播寻人、添加“防偷防盗”广播宣传词等工作建议。对于老人、残障人士和推婴儿车行走不便的游客,主动开辟“绿色通道”,坚持把他们直接送到安检口。有时游客忘记存包后,他就在原地等待,并一趟一趟地把他们带到安检口优先通过安检。面对老年游客在瞻仰中晕倒等突发情况,他就主动协调纪念堂进行早期医疗救护。对于病情危重的群众,他还及时联系分局驻站医疗救护车,协助医护人员将群众抬上救护车,争取最快时间抢救。“首都警察真棒!”“天安门警察就是不一样!”受助群众常常这样由衷地感叹。

最遗憾

“为女儿仓促举办的婚事”

2014年3月,患糠尿病近20年的刘巨平突然尿血,被查出中晚期膀胱癌。分局领导积极帮助他联系医院,上门关心慰问,并关注他治疗情况。完成病灶部位切除手术后,在此后的化疗过程中,刘巨平深感自己临近退休,更加珍惜在单位工作的时光,为此,他多次婉拒了领导让他在家休养的好意,坚持一边工作,一边进行治疗。思前想后的他,想到心爱的女儿,禁不住萌生了“要亲眼看着她出嫁,不能带着遗憾走”的想法。一天,他试着问热恋中的女儿:“愿意让爸爸看到你出嫁的那一天吗?”“愿意!”一贯孝顺懂事的女儿,抱紧虚弱的父亲,忍不住放声大哭。

由于担心自己突然“走了”而参加不了女儿婚礼,家人就按照刘巨平“一切从简”的心愿,临时租了一个很小的婚房,请亲朋好友帮助粉刷布置和添置家具。双方亲属聚在一起简单地吃了顿饭,就这样仓促办完了女儿的婚事。几年来,刘巨平的病情稳定,而为女儿仓促举办的婚事成为他心头最大的遗憾,常常令他心痛不已。“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女儿,作为父亲,连个像样的婚礼我都没给她办!”每当谈起此事,两鬓如霜的刘巨平声音哽咽,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现在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刘巨平,总是提前计算时间,让女儿事先预约挂号,再利用休息时间到医院就诊。有时人手倒不开,他就自觉推迟就医时间,从不因看病就医耽误工作。

“老刘这些年真不容易,到现在工作比年轻人还玩命。”“刘哥每天带着一身病痛,大把大把地吃药,忙完纪念堂还要到其它勤务点支援工作。”“他从不给组织提任何要求,从不拿自己当老同志、当病人。”“他永远是年轻人的主心骨,是一个值得尊敬和信任的人。”“有刘哥在,心里就特踏实!”……纪念堂干部职工和身边同事纷纷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对一位执着坚守老民警的崇敬之情。

记者手记

从入警时的风华正茂到年近花甲的垂垂老者;从追逐梦想的踌躇满志到从未动摇的默默坚守;这是属于刘巨平的春夏秋冬。31载风霜雨雪,见证了一位老民警最质朴的初心与忠诚。或许一生平凡,或许一世忙碌,但每一分坚持的背后,都有一颗坚定的心和对毕生信仰的坚守,他的人生也终将收获绚烂的花朵。

□本报记者 闫长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