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个“龙”字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龙”字
连接着五千年中华文化
 

“龙”是什么?龙在封建社会是皇帝表示自己“君权天授”的标识;在老百姓心中是“龙王爷”,是主管风调雨顺,保证五谷丰登的神。“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吉祥物,它的造型威武雄壮,寓意丰富多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龙文化有近8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龙”最初表示雷声

在有语言无文字时代,“龙”是模仿雷电现象的声音,是表示对天空雷电现象指认的语言。

经考古证明,我国龙文化已有6000年至8000年历史。有文字的时代才3000多年,在没有文字时的4000多年中只能用语言交流,因此语言中的“龙(隆)”,是对雷电现象的指认。“龙(隆)”既可以给古人类带来甘雨,又会给森林带来火灾。雷电威力虽大,但转瞬即逝,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便用艺术形式,将大自然中这种壮观的物理现象幻想和艺术加工为具体形象,成为精神生活中的文化符号。文字是语言的延续,汉字中的“神”字,保持着古人类对雷电崇拜的印迹。“神”字的“示”字偏旁表示祭祀,而“申”字则是“电”字的变形。因为人类对天空雷电自然现象的敬畏,所以“神”字内含有“电”的身影。“龙”是古人类由闪电幻化出来的“动物”造型,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品。在研究龙文化时,要注意“龙”字的字音,才好抓住源头。在“龙”字系列的近似音中,“隆”字与龙同声。“隆”表示规模大、起点高、声音响、色彩美。

■龙也要为人服务

神话传说阶段,“龙”的“神”与“形”受到分解。

首先,“龙”仍保持其一定的“神”性,包括龙身人面的雷神,也是“神”,华青氏在雷泽边踩着了雷神的足迹感应结孕,生下了伏羲,伏羲是东方木德之帝。《山海经》中的“雷神”,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二度“龙”形,将其当做“龙”的起源,还是没有找到“龙”的本源。但是,“雷神”保持了龙文化中“神”的印迹,使我们不会忘记“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从具体的动物形态中去寻找“龙”的真谛。我们讲“龙的传人”,是讲源于体现对“天”崇拜的那个“神”的龙,这个龙的出身十分神圣,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由于雷电转瞬即逝,人们只能用日常能见到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对它进行幻化。因此,见于人间各种“龙”的形象,均是人为的艺术作品,不是对“龙 (隆)”雷电现象实体的再现。传说中的“龙”的形象是人创作的,除继续保有一定的对人世间有“主宰”的“神”性外,更多的是要为人服务。在《山海经》中,黄帝是宇宙最高主宰,龙可助黄帝作战,又是人间社会领袖可驾驭的“坐骑”;火神祝融可乘双龙飞行,黄帝乘龙上天。人间社会有了自己的领袖,对自然有了一定的适宜能力、利用能力和抵御能力后,“龙”的“神”和“形”受到分解,它的作用向两个方向分化。在《山海经》中的雷神是“龙身人头”;应龙擅长蓄水行雨;雷神的骨头可以制成鼓褪吓敌。古代传说中甚至出现了豢龙氏。这个时期“龙”只是“麟、龙、凤、龟”中的“四灵”之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物之一,在诸多吉祥物中,未占“统治”地位。龙的形象有个发展过程,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龙的外形发展历史可以这样总结:“周代以前夔龙期,陶器残片显光辉;春秋战国多飞龙,体态婀娜多造型;南北隋唐行龙美,矫健豪放喜欢水;宋元黄龙进宫廷,三停九似云中行;明清神龙添长发,龙凤呈祥权威大。”

■文学中的龙

儒、道、释三家与“龙”文化结缘,“龙”文化成为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受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影响,“龙”有了庞大的行政队伍和家族队伍,有凤凰为伴,有九子相随。龙生九子有几种不同说法,下面仅举一例:“大爷品属形似龟,碑下负重显神威;二爷蠕吻形似兽,屋顶远望着宇宙;三爷蒲牢身材小,生性好吼为钟钮;四爷狸秆形似虎,立于狱门不喊苦;五爷警臀喜欢吃,立放鼎盖护饮食;六爷霸下性好水,立于桥柱吓水鬼;七爷眶毗性好杀,紧抱刀环看着家;八爷狡貌形似狮,立于香炉把烟吃;九爷椒图似螺蚌,乐守铺首街门上。”受道家思想影响,大湖大海、大江大河均有了有名有姓的龙王。受佛教影响,佛经翻译者把佛经《华严经》中司兴云降雨之神译为无量诸大龙王,将龙王和龙女成佛等概念引入“龙文化”。“龙王”人身龙面,“龙”的本身形象在宋代也逐渐有了统一认识:“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唇,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帝王开始垄断“龙”

进入史学时代,帝王政权与“龙”文化相联系。

最早将龙与炎帝、黄帝联系起来的大约是在汉代。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的母亲刘姐在大水域边上休息时,突然下了雷雨。刘邦的父亲来找刘姐,看到一条蛟龙盘在刘邦母亲身上,后来刘邦的母亲就怀上了刘邦。刘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国诸侯王后裔的身份高贵。为了抬高自己树立权威,刘邦及其亲信便编造了这么一个神奇的故事,把自己说成是“天”的儿子。

古人认为,雷电现象是天地交合之气,因此“龙”只是“天”的象征而已。在《史记》中,秦始皇被称为“祖龙”,使“皇帝”与战国时期的各国国王有了区别。源于声音表示的虚幻“龙”来自于天,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天”什么样?有文字后,不必再幻化各种造型,北京天坛公园内的皇育宇是存放祭天神牌的场所,大殿正中陈设“皇天上帝”神版,代表天。人间皇帝是天上皇天上帝的儿子,所以在祭祀时要自称“臣”。龙也是皇天上帝的臣子,皇帝与龙“同朝为臣”。因此,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皇帝的脸部表情叫“龙颜”,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龙”和皇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皇帝所做一切均是“奉天承运”。“龙”使皇帝的权力成为上天所授,在这种情况下,虚幻的“龙”恢复了它的“神”性。

■神龙阶段,多元一体中华龙

由于“龙”能包涵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辩证统一、求实向善与和合圆融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身体又圆又长,符合民族的审美要求和祈福攘灾的吉祥愿望,成为民俗节庆中的重要吉祥文化符号,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国各地有耍龙灯的习俗,争奇斗艳,丰富多彩;二月二“龙抬头”,许多生活文化均与“龙”结缘,讨个口彩;五月初五端午节有划龙船、赛龙舟活动,激发民族活力,彰显齐心合力共同向前的团结奋斗精神。全国以“龙”命名河流山川的数不胜数,以“龙”为名的公民遍及全国各地。中国人民喜欢龙,因为它是吉祥的象征。

“天”是龙的“神”;“物”是龙的“形”。为了体现龙属于“天”物的神圣,多用阳数之极的“九”来规范和形容。龙有“九似”:牛头鹿角眼如虾,鹰爪蛇身凤尾己,鳄鱼嘴泥鳅须,混身披满金鱼甲。“龙有九子”有几种版本,合起来涉及到的龙名有十几种:品属、蠕吻、蒲牢、狸秆、警臀、霸下、眶毗、狡貌、椒图、囚牛、嘲风、负属等。因此,把这些龙形可归结为十二势:行似云、卷似风、展似松、奔似马、飞似鹰、蹲似犬、卧似熊、爬似鳄、蟠似蛇、游似鱼、盘似螺、走似虎。总之,龙造型中的“九似”和形态上的“十三势”,均属于龙的外在内容,属于“形”。考虑到“龙”的声音为“隆”,来源于雷闪的模拟音,十分神圣。因此建议对外翻译时,应用“long”,更加贴切,而不要用“dragon”。

主讲人介绍:

赵书,1941年出生,北京人,满族。1961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现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顾问。

□主讲人:赵书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