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构建“一河、两道、三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发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
构建“一河、两道、三区”

 

12月5日,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规划》提出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形成贯通、便捷的大运河绿道系统,确保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北运河通州段实现游船通航。

【内容】

确定三个阶段目标

从2025、2035、2050年三个阶段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中长期目标进行了安排。其中,2025年,大运河文化带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显现;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魅力更加凸显,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大运河水系水质全面改善,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文化景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滨水空间可达性、趣味性明显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沿线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区域协同发展更加深入,京津冀三地及沿线八省市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2026-2035年,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对首都城市功能的优化、组织作用取得显著成效;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大运河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态传承;大运河水系水质进一步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大运河滨河生态文化廊道全线建成;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沿线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区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与重大国家战略衔接取得实质性进展。

展望2050年,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协同运河全面建成,大运河文化带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全国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示范工程,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成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千年运河”中华文明金名片的标志工程。

构建“一河、两道、三区”发展格局

“一河” 以大运河北京段为轴线,组织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两道” 全线滨河绿道和重点游船通航河道。建设全线滨河绿道,要提高大运河沿线区域绿道的连续性,重点推进南长河、玉河、通惠河、潮白河、北运河等绿道建设升级,增强绿道的平行连续性、垂直可及性,形成贯通、便捷的大运河绿道系统。开发重点游船通航河道,要提升南长河旅游品质,确保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北运河通州段实现游船通航,以游船线路串联展示大运河文化生态价值。

“三区” 运河文化展示区、运河生态景观区和疏解整治提升区。运河文化展示区,要重点打造白浮泉水源文化、颐和园古都文化、万寿寺古都文化、什刹海—玉河京味文化、通惠河沿线创意文化、通州古城漕运文化、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文化7个展示区,整体保护恢复遗址遗迹,推动被占用、闲置的遗产向社会公众开放,增加标志性文化节点。运河生态景观区,要在大运河沿线,构建一批运河水系、城市森林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大型绿色开放空间,重点围绕南长河公园、大通公园-庆丰公园、潮白河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区域,形成较大尺度的运河生态景观标志区。疏解整治提升区,要落实减量发展要求,重点围绕颐和园、鼓楼西大街、南锣鼓巷、管庄4个片区,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促进重点文物周边疏解,整治周边环境,改善整体风貌,妥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区域的真实性、完整性。

建设“四个运河”重点任务

建设魅力运河。全面保护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实施重要点段历史风貌保护和整治。讲好大运河历史文化故事,挖掘大运河承载的历史文化精髓,增强大运河文化的社会认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持续优化沿线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满足市民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促进大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带文化空间资源,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发展。

建设美丽运河。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大运河水系水质,实现沿线污水全处理,河道水体全面还清,水环境监测全覆盖,水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构建大运河生态文化景观廊道,根据不同河段景观特色,系统绿化大运河两岸,增彩延绿,提高重要河段和节点景观水平,营造步道、文道、绿道融合连通的文化景观廊道。

建设多彩运河。打造大运河旅游精品,依托大运河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服务品质,推出大运河旅游品牌,提高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拓展大运河沿线休闲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大运河主题文化活动,唤起市民对大运河传统文化活动的记忆与热情,丰富市民文化休闲生活。推进沿线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协调统一。

建设协同运河。依托大运河沿线省市历史文脉一体的优势,扩大沿线省市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与天津、河北共同挖掘北运河历史文化,按照统一标准,加强大运河水环境保护,整体塑造大运河沿线风貌,推动实现游船通航。

【成效】

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发挥各类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作用,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大运河文化价值更加彰显,大运河文化品牌逐步树立。整理了一批文化典籍,《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志》已完成初稿,《大运河文化辞典·北京卷》完成全部辞目的编纂;创作了一批文化作品,长篇小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由知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撰写的小说《隔河千里,秦川知夏》已售出40万册;策划了一批文化活动,举办了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运河艺术节、台湖演艺周等活动。

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历时两年多完成了万寿寺周边腾退搬迁,下一步将加强万寿寺保护修缮,全面对社会开放;南锣鼓巷雨儿胡同修缮整治提升任务基本完成,胡同肌理和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重新恢复了四合院的传统规制格局,院落房屋修旧如旧;比如,大运河沿线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加快建设,截至今年9月底,实验区文化企业注册数达到3.48万家,引进了央视频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落户,今年1-9月,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占全市文化产业收入的比重达到9.4%,辐射带动了沿线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城市功能组织优化

大运河沿线线性廊道、重要节点建设加快推进,“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初见成效。比如,大运河作为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结构中的“一带”,是城市功能组织的重要骨架,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中,充分运用运河元素,沿大运河布置重要功能节点,大运河文化日益成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标识。

增强民生福祉

改善水环境质量,着力提升两岸景观,2017年起对大运河文化带涉及的26个断面进行了全面监测,并完成了沿线7区污染溯源工作,持续推进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等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大运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比如,萧太后河(朝阳段)经过治理,全线河道实现贯通,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IV类,共完成绿化面积175万平方米,建成源头广场、青龙凭眺等16处景观节点,按照5A级标准建成了马家湾公园,新增水域26万平方米。比如,建设了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并对外开放,该公园占地总面积10.9公顷,其中水面面积7.4公顷,周边绿地面积3.5公顷,环湖步道长1450米,围绕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展陈运河文化,是目前核心区内唯一的城市湿地公园。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省市联合组织推出了“京津冀运河文化展”,签订了《北运河开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开展北运河综合治理,积极为游船通航创造条件。同时,积极牵头开展沿线8省市合作,比如,联合沿线其他7省市举办了“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和“千年韵·万象河”大运河文化之旅活动。

□本报记者 盛丽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