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把关爱献给最需要的同胞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关爱献给最需要的同胞
——记和田地区一中援疆教师刘亚华
 

“身心安处是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和田地区一中的英语教师刘亚华,是北京第九批援疆教师中的一员。经历岁月成长的她,因憧憬而追寻,因追寻而了解,因了解而热爱。一年多的援疆支教工作,她与当地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边疆成就了一段杏坛佳话。

人生转角即是风景

对于刘亚华来说,来和田支教也许是一种人生的必然。

出生于军人家庭,从小深受在边疆当兵的父亲的影响,边塞诗词和武侠小说中的草原和大漠边关,令她心驰神往。她一直梦想能有机会去边疆工作。

1998年大学毕业时,刘亚华被直接分到河南油田,在位于南阳市的油田一中担任高中英语老师。凭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刘亚华的教学成绩在学校始终名列前茅,10年中带了6届高三。还曾两次被评为河南油田教育系统的先进教师。

2008年年底,刘亚华随军来到北京市温泉二中担任高中英语教师。放下一切的她,相信随遇而安的人生处处是风景,北京由此成为了她工作的第二个舞台。2018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刘亚华看到了学校的援疆报名通知。当时,马上就要带完一届高三毕业班的她,正在规划下学期的安排。看到通知的一瞬间,刘亚华少年时代就渴望行走大漠边疆的心,又一次激动起来了。做军人的丈夫和双胞胎女儿都理解她的心愿,纷纷表示支持。

2018年6月,刘亚华结束高三毕业班的工作,她就搜集全近十年的全国二卷高考题,从头到尾认真分析了一遍,然后再针对新疆教材的要求,做足了准备。当年8月29日,满怀期待的刘亚华,告别家人来到和田地区一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援疆教师。

“既然来援疆

就不能把自己当客人”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刀郎歌词中的“八楼”引人联想,其实,在和田市内,也有一个商厦叫“八楼”。这个商场刘亚华常来,每次来她从不闲逛,总是径直走到位于三楼的一家店铺,目标只有一个——换硒鼓。

为了给当地孩子们打印练习试卷,刘亚华每隔几星期就要来一趟“八楼”自费换硒鼓,这里的硒鼓更便宜一些,给两个班讲课的她必须要精打细算。

来和田前,原本对生活要求简单的刘亚华只带了一个行李箱,里面除了不多的几件换洗衣物,常备的药品,剩下的空间都给了教材与教辅资料。

到了学校,她才发现比起想象中更不方便,工作上急需弥补的东西也更多。和田地区一中高二年级一共20个班、969个学生。第一天上课,刘亚华就发现学校黑板鼓出了一个大包,学生经常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不等不靠,刘亚华自己买了投影仪、幕布,提前做好PPT,连上电脑,开展多媒体教学。为了解决学生打印练习材料的问题,刘亚华还自费购买打印纸,并用从家里带来的打印机给学生们打印,至今已用完20多包打印纸。在她的动员下,前来探望的丈夫和孩子还从家里背来了两台打印机与一批复印纸、学习用品等,足足装满了4个大行李箱,刘亚华都捐给了学校和学生们。

刘亚华授课的高二(1)班和(3)班,是地区一中第一届参加全国二卷高考的学生。英语关系到这些孩子的一生。“来这里支教就不能有当过客的心态,我要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能够稳步上升的进步阶梯。”刘亚华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只是,当地孩子们的小学初中阶段大都没有学过英语。更让刘亚华没想到的是,由于维语书写是左手从右往左写,她甚至要从纠正英语书写开始……

为了把初高中六年的课压缩到两年半学完,刘亚华一方面向学校申请将学生的英语课调整为一周8节课。同时,她通过开展书写比赛等形式,想方设法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现状,她大胆整编教材,尝试以阅读带动写作,并与每个学生都做到面批面改。当地学生们从未进行过英语听力练习,刘亚华就自费购买蓝牙音箱,与手机连接后播放英文听力……在她的带领下,高二(1)班的英语成绩均分和及格率、优秀率均保持年级第一。

把关爱留给最需要的人

去年的冬天很冷,这也是刘亚华来和田过的第一个冬天。学校教室采取半天供暖,九点多开始烧锅炉,中午12点左右气温升高后锅炉就停止供暖了。如果碰到中午气温没上来,教室里就变得非常阴冷。初来乍到的刘亚华认为自己身体好,一直没拿冷当回事,可一不留神却开始不停地发烧咳嗽,到医院检查被告知因肺部感染需住院治疗,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她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输液,没有耽误一节课。

还有一次,正发烧浑身打颤的她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学生买买提江来问问题,一看老师脸色发白、浑身哆嗦,马上跑回教室把自己的棉衣拿过来给她披上。一瞬间,一股暖流温暖了刘亚华。

买买提江曾在北京内高班学习,不仅学习基础好、热情高,也乐于为班集体做贡献,刘亚华认为这是个好苗子。通过班主任,她了解到买买提江的家庭其实比较困难,就主动和尹建红、田乐芳老师一起去买买提江家进行了家访,给他的3个小妹妹带去食品与衣服,还每个周末定期给他带食品。

除了买买提江,学生麦尔旦高一下学期从山东潍坊的内高班转学回来。他的英语基础不太好,刘亚华就鼓励他多问多练习。慢慢地,麦尔旦对英语有了热情和积极性。有一次,他打球伤了腰,刘亚华亲自把他送回宿舍,又跑到医院给孩子开药,还端来了饭菜。就这样照顾了他一周,孩子特别感动,可宿舍其他六个孩子都吃醋了,对刘亚华说:“老师你对他就像儿子一样。”刘亚华笑着对他们说:“我的女儿也是高二,和你们同岁。我就是你们的北京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无论谁生病,我都当儿子女儿一样照顾。”就从那一天开始,班上学生开始老大、老二、老三的排上队了,她一下子多了好多“儿子”和“女儿”。刘亚华说,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肯定和感恩,更是学生们内心深处对北京援疆老师的认可和爱。

刘亚华还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开展师徒传帮带工作。她说,要通过带动培养当地师资,让北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在和田落地生根。

“他乡心安即吾乡”,如今的刘亚华,早已融入了和田当地的生活,除了教学工作,她还积极参加和田地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她常说,人的一生很短暂,能为边疆做一点贡献,是幸运的。未来,她还要坚持以“首善、实干、团结、奉献”的工作原则,为和田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白莹 李睦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