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任洁)教育部12月4日发布,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公布的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测试显示,我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作为一个整体,取得全部3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参测国家(地区)第一的成绩。
PISA目的是对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素养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进行评价,反映学生参与未来生活的能力,是世界上规模较大、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项目。本次测试系对79个参测国家(地区)的15岁学生进行的抽样测试,我国四省市361所学校的12058名学生参加,361名学校负责人和17634名教师完成在线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数学、科学三项关键能力素养均居参测国家(地区)第一,高水平学生数量总数居于前列;三项总学习时间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17位,平均校内课堂学习时间为31.8小时/周,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4位。
我国四省市教育公平成效显著,但存在乡镇师资力量薄弱、城乡教师教学技能差异大等问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学校硬件短缺程度低于63个参测国家(地区);乡镇师资短缺问题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3位;校际不均衡发展问题依然存在。
在阅读兴趣方面,我国四省市学生是参测国家(地区)中最喜爱阅读的,且阅读范围广,学生普遍涉猎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24.8%的学生每月多次阅读两种类型的读物,19.2%的学生每月多次阅读三种类型的读物。
要注意的是,我国四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效率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名靠后,分列第44位、第46位、第54位,且学生幸福感偏低,满意度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61位。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表示,对PISA测试结果进行解读时,不能只关注分数和排名,而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学生发展为教育质量的核心,同时考虑教育的背景性、投入性与过程性要素等关键因素,逐步摆脱单纯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评价导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测试结果表态,借助组织实施PISA测试的契机,将进一步学习借鉴PISA的技术、方法和实践,不断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准确、及时“把脉”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状况,推动教育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引导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