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东城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打造聚才育才的新基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城区2019年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评选揭晓
打造聚才育才的新基地

 

在东城,有这样一个平台——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将职工聚在一起研讨创新,集思广益,带动各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同时,还提高了团队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出了一批默默奉献在基层的优秀职工,可谓一举两得。11月中旬,2019年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评选揭晓了,此次共评选出劳模创新工作室5个。

据了解,从7月份开始区总工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评选。邀请了教育、珐琅、非遗、摄影和餐饮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评选小组,通过材料评审、专家打分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评选。

“今年是评选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第八个年头了,劳模工作室不仅树立了劳模形象,发挥了劳模传帮带的作用,而且也成为了培养爱岗敬业、技术精湛职工队伍的课堂。”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2012年至今,东城区已有33家工作室被命名为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了聚才、育才、用才的新基地。

王文丽名师工作室:

研究成果广泛用于日常教学

王文丽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立足课堂教学开展研究,用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成果服务于学生和广大一线教师。

工作室共有7名成员,其中特级教师1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1名,北京市骨干教师2名,区学科带头人3名。领军人王文丽坚持“聚起是一团火,散开是满天星”的团队宗旨,针对每一位成员在学校的职务和自身的特点,从需求出发,制定成长目标,明确研究领域。7名成员分别在识字写字教学、古诗教学、整本书阅读、学业能力测试评价等方面都有自己专注研究的语文教学领域,大家共同的愿景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工作室成立一年,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室成员编写的《小学语文教师朗读指导手册》《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南》已出版;在2018年全国秋季儿童阅读课程推进大会上展示了课例《35公斤的希望》和《中秋》;在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展示了课例《兔之眼》;参与了中国研修网组织的课例录制工作等。

吴华侠烧麦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

将时尚元素融入烧麦制作

吴华侠烧麦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领军人吴华侠,是烧卖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2018年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和“东城工匠”荣誉称号。工作室2017年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手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获“全国巾帼文明岗”。

作为带头人,吴华侠重视技艺的传承,每年制定带徒计划。通过定期组织职业资格考评、开展岗位技能大赛、组织同业观摩等培训方式,形成系统的培训模式,将选拔出的优秀人才纳入工作室“技术人才梯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两年来,她共收徒30人,分别就职于都一处各分店。

工作室成立以来,不断开展创新研发:一是将养生理念和时尚元素融入经典配方,研发出新品种“五谷养生烧麦”;二是根据市场需求,每个季节推出三个新品时令“四季烧麦”;三是加强成本控制,探索原材料的二次利用。

工作室将烧麦制作技艺编写成册,对技艺传承和保护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通过定期在技工学校、行业协会、美食节等场合进行技艺展示,代表集团参加德国展、泰国展、台湾庙会等海外技术交流,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烧麦制作技艺”展现给国内外的食客,为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宣传和推广贡献了力量。

向凯劳模摄影工作室:

让“中国照相”品牌焕发新活力

向凯劳模摄影工作室创建于2017年。领军人向凯,作为“85后”的北京市劳动模范,他始终坚持“好的摄影作品不仅是给顾客一张好的照片,更多的是要表达向善的诉求和美的永恒”的理念,把“中国照相”品牌精神与品牌文化的传承视为己任。

向凯经常利用个人时间钻研摄影技艺,在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中,将复杂的摄影技艺浓缩于摄影棚中:从布景、设备、用光、道具,到根据人物的不同年龄、皮肤状态,用服装、造型、姿势让他们扬长避短,从而使得照片得到最优的表现。

在向凯的带领下,工作室积极开展创新,在中国照相传统拍摄中融入复古的造型和姿势,推出了既符合老字号企业拍摄风格,又符合时下顾客需求的复古黑白儿童摄影,让顾客对传统风格有更好的体验。

工作室注重人才培养,经常利用工作闲暇召开点评会,对拍摄完成的作品进行分析交流,推广好的拍摄手法,修正拍摄中存在的不足,工作室中各成员的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工作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国、全市各类摄影行业的技能大赛,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团队中5人均为东城区高技能人才,其中3人还取得了技师职业资格。在这群年轻人的带动下,“中国照相”这个中华老字号企业,焕发出了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杨建业非遗传承与传播工作室:

开创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

杨建业非遗传承与传播工作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以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当代实践为己任,用切合社会需求、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积极推动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宣传推广。工作室以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杨建业为领军人,核心成员汇集了东城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社会文化机构管理人员和文化工作者,大部分人员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工作室在充分掌握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的非遗传承与传播工作计划针对性强、受众群广,具有创新意识和持续发展理念。

工作室率先在全国成立的第一家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第一个非遗文化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融合的展销推广活动,以及我国第一部全程由劳模参与策划和制作的劳模题材大型原创话剧《工匠的天空》等,在非遗传承与传播工作中,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工作室还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青海旅游节暨西北五省旅游营销大会,促成非遗联盟和青海省文旅局非遗处签订合作协议,推动非遗项目在“一带一路”文化线上的宣传推广。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之际,工作室与红桥市场联合开设“非遗遇上冰雪”主题展销馆,推介和销售非遗传承人制作的与北京冬奥相结合的非遗作品。

衣福成技师工作室:

探索景泰蓝工艺新应用

衣福成技师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目前共有11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技师2人,包含设计、制作、工程安装等全方位人才。领军人衣福成,是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曾获“北京老字号优秀传承人”“百年技艺传承工匠”等荣誉称号。

衣福成带领工作室在继承传统景泰蓝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景泰蓝工艺新的应用领域,在景泰蓝与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钟表相结合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北京地铁14号线景泰站的景泰蓝装饰工程、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鹿鸣馆的景泰蓝装饰工程、2019年北京世园会外事活动大厅室内景泰蓝装饰工程、钓鱼台国宾馆玉兰厅12幅景泰蓝挂片工程、故宫博物馆院乾隆花园符望阁内檐装修珐琅镶嵌配件的修复制作等。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为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景泰蓝技艺非遗传承人,衣福成十分注重工作室的人才培养,在做好内部人才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发挥工作室的团队优势,带领艺徒从易到难,逐步学会专业技能,进行景泰蓝技艺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工作室每年积极参加各种展览、展示活动,向顾客展示景泰蓝传统工艺,为景泰蓝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今年工作室积极开发设计制作的刮痧板、笔、钥匙扣、冰箱贴、保温杯、抱枕、胸针、笔记本、手机壳等十余种文创产品,深受各年龄层顾客的欢迎,为公司带来了很大收益。

□本报记者 张瞳 通讯员 郭鹏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