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矿山里的“说书匠”
串门那点事
细品诗歌的芬芳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串门那点事

 

串门当是一景,城乡大有不同。当然,我说的是曾经,抑或曾经的曾经。

城里人是不咋串门的,除非事到临头,非串不可。否则,多是紧闭门户,各过各的日子,很有点老死不相往来,你不搭我,我也不理你的意思。不串门,说是免得生是非,怕招人膈应。你这么想,他也这么想,慢慢的就成了气候,成了习惯,成了城里人的惯常思维。

乡下的娘来城里小住,只两天的工夫,就心慌不安,坐卧不宁了。娘说,这城里人不串门,人情薄得像纸,活活地能把人憋死。我好话说了一箩筐,掰开了揉碎了好一通磨牙,娘就认自己的老理儿,抬脚就又回到了乡下。再请,娘说啥也不来了,一个劲数落城里活像个大闷罐,空气差也就算了,人气更差,可不如乡下自在。

乡下是崇尚串门的,这和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思忖个中因由,应该和建筑的格局有关,城里钢筋水泥堆起的楼丛,冰冷坚硬,少了温度,而乡下的柴门小院,来去自如,多了些许方便。其实,这不过我的臆断和猜测。乡下串门的内核,更像一种乡情记忆,一种民俗传承,往深里说,应该也能归到文化的范畴了吧。

北方人一般是睡大炕的,那大炕绝对是串门最鲜活的道具,尤其是冬日,屋外滴水成冰,寒气逼人,屋内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串门的人和主家团坐在炕上,恣意享受着温暖,唠嗑——成了既古老又现代的休闲娱乐方式。

男人们说桑麻农事,道人生百味,从古到今,乡闻俚趣,聊得热火朝天,兴味盎然。满屋子飘散着呛人的旱烟味道。那味道,更像是一种黏合剂,少了,就失了语境,没了气氛。

女人们虽矜持,但也有放浪形骸的时候。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通常炕上何止是三个女人,生旦净末丑,应有尽有。于是,家长里短也就有了撩人的滋味,这个俊,那个丑,这个屁股大,那个胸部圆。总免不了一通哄堂大笑。当然,也有惹是非的时候,说的话被传了出去,不定妨碍了谁,就会起口舌之争,俨然成了乡下一景。但更多的还是感情融合之下的邻里和睦占了绝对的上风。

此时的乡下,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平日里,村子里少了生机,串门依旧是老年人的日子,很像是乡下唱大戏时,台下一片“霜花”的景致。年轻人也只有过年时才走走串串,但已经不在炕上盘腿聊天了,而是移到了牌桌上和酒桌上,乡下与城里似乎已别无二致。

城乡渐趋大同,乡下串门也在时光的晕染中渐成模糊的符号,只有像娘一样耄耋的老人还在苦苦坚守。但从他们的眼光里,只看到了浑浊和隐藏的孤独;瞅着他们的背影,不免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指不定哪天,乡下也会像城里一样,串门的足印被尘封在记忆里,成为遗存,所谓的文化也就断了根脉,想想,还有那么点心酸呢。

□赵同胜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