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皇家宗庙到职工乐园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9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皇家宗庙到职工乐园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70年来服务职工初心不改
文化宫内看书学习的职工(资料图)
文化宫的街舞培训班正在活动
文化宫内的时传祥塑像
 

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宗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1950年,这里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服务职工群众的文化阵地。

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这座文化宫题写匾名,郭沫若赋诗赞誉——“昔为帝王庙,今作文化宫”。

近70年来,这个堪称全世界档次最高的职工文化园地一直践行她最初的使命——工人的学校,职工的乐园。

进入新时代,这座文化宫服务职工的手段更加先进、形式更加多样了;

这座古老的皇家庙宇未来将更加公益,更加亲民——

皇家宗庙的新生

秋日的上午,当您走进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的殿堂依然巍峨,祧庙(三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一群身着各式花色旗袍的女性和三位身着练功服的男性随着音乐翩翩而舞。舞蹈老师不时指点:“走起来,手要抬到这个位置,眼神看过来……”这就是文化宫近期培训中最火爆的街舞课程。据说抢报名额时,只短短的两分钟就全部被职工申领完毕,是名副其实的“秒杀”课程。为了保护古建,这间另类的教室内只设活动座椅与桌子,这一切宣告着它与普通殿宇功能不同。古老的建筑、暗红色的柱子都在诉说着几个世纪的旧时光……

太庙建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嘉靖年间重建。占地200亩,毗邻故宫东侧。其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其中享殿建筑面积达224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式 ,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殿内的主要梁栋为名贵的金丝楠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太庙被更名为“和平公园”,向普通市民开放。民国二十年(1931年),太庙由故宫博物院接管。

根据《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事记》,1950年政务院决定将太庙拨给北京市,作为以工人为主要对象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950年1月9日,北京市总工会调派人员开始筹备工作。同年4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拨405143斤小米作为筹建费和当年经费。

那时的太庙是什么样子呢?

参与筹建文化宫的田耕曾回忆当年走进太庙的情景:“因为太庙长期荒芜,呈现出一片颓败模样。走到园中,进入眼帘的是满地没膝的荒草,到了晚间,经常有黄鼠狼出没其间。屋顶上也长满了荒草……”

当时太庙的三个大殿及配殿均藏满北京图书馆的藏书约三十万册,搬不走就无法开始建设工作。有资料显示,1950年2月春节期间,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到太庙了解筹建进展,得知藏书的事情之后,指示春节后找政务院的相关领导解决。在政务院齐燕铭副秘书长的协调下,这批藏书被拉走分批收藏于其他地点,筹建工作正式开始。1950年4月中旬,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受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肖明之托到中南海请毛泽东主席题名。

文化宫园林绿化部部长梁嘉宁对记者说,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毛主席选定的名字,并亲笔题写了宫名,“这个‘宫’,比俱乐部的气魄大多了。”根据档案,此前太庙南门曾悬挂“北京市劳动人民俱乐部”标牌。揭幕前的一天,“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牌匾制作完毕。在文化宫揭幕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知名人士数十人都为文化宫写来贺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赵树理所写的“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座庙,换了主人翁。”

劳动群众畅游的乐园

1950年4月30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同日,有一万余人入园游览。文化宫在1950年5月2日正式开园。自此文化宫开始成为劳动人民的乐园。

1951年,文化宫成立电影放映队,并建成能容纳四千人的露天剧场——劳动剧场,剧场名称由郭沫若题写。在当时,这是全市最大的露天剧场。国内知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常香玉、红线女等多次在这里演出。

2017年,媒体刊登了李滨声写的文章《大师的“台风”》,该文披露了梅兰芳在劳动剧场演出的情景:“1951年6月中旬,北京市总工会文教部为丰富工人阶级文化生活,策划邀请梅兰芳剧团为工人阶级演出专场。大家最初曾有顾虑,因为劳动剧场是露天剧场,唯恐梅兰芳难以‘接帖’。大家没想到,很快就收到梅兰芳剧团的回音,并定下了演出日期和剧目,《霸王别姬》。劳动剧场的那场演出声势浩大,自消息传出,各产业工会纷纷向市总工会提出要求照顾,要求多给看戏名额。”

文化宫的灯光球场也在1951年建成。这是首届工人运动会的比赛场地之一,也曾经是首都球类比赛的一个重要场地。

1958年,文化宫首创了“夏季乘凉游园晚会”。晚会安排了劳动剧场的文艺演出、文化园的大型交谊舞晚会、电影放映、棋类表演、篮球比赛和猜灯谜游戏等。夏季乘凉游园晚会一般每周举办两次,每次都能售出1万到3万张门票,颇受欢迎,引来其他公园纷纷效仿。

1985年,文化宫将寝殿辟为综合文化活动场地,是北京最早、最大的群众性交谊舞场所。据梁嘉宁介绍,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负责发放舞场的门票,来领票的群众将其团团围住。“我本来是站着发票。最后因为拿票的人太多,后来的人生怕拿不到票,总想往前挤,我被挤得站上了桌子发票。”

在文化宫建成的近70年间,举办过不胜枚举的展览、游园会、书市,甚至集体婚礼等活动。还根据群众的需要,在园区内相继开展过溜冰、游船等游乐项目。文化宫持续至今举办的“五月的鲜花”职工歌会是几代职工的美好记忆。

职工技术成才的摇篮

在文化宫揭幕前夕,聂荣臻曾为文化宫撰写题为“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的贺词,文化宫揭牌开始即承担起劳动人民提供培训阵地的职责。

1950年8月,由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文联等多家单位合办的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在文化宫开学。艺校的首批学员有400人,都是职工文艺爱好者。艺校聘请了老舍、赵树理、田汉、焦菊隐等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就是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的学员。

李文华曾在《捧哏的怎么翻包袱》文章中回忆:“我原来是工人,解放后才开始在厂业余文工团学说相声,常常参加文化宫组织的演出和创作活动。原是逗哏的,1960年全国职工文艺会演时,我临时给人捧了一个节目,打那次起,对捧哏产生了兴趣。”

1956年4月,“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在文化宫的劳动剧场开幕。北京代表队在这场比赛中共演出六个节目,文化宫承担组织工作。由董凤桐、马树槐、王增宪、张玉林等演出的相声《找对象》《全不怨我》获得一致好评。后来,马树槐被中央广播说唱团吸收为专业演员。马树槐当时是新华书店职工,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大师,更名为马季。

1962年,文化宫举办少年围棋训练班,9岁的聂卫平兄弟参加学习。一年后,聂卫平获北京市少年儿童围棋赛亚军,其弟聂继波获冠军。后来聂卫平成为我国著名围棋职业运动员。

1979年,文化宫建话剧团。赵宝刚、王奎容、方子哥都是其成员。赵宝刚当年是首钢的翻砂工人。据媒体报道,赵宝刚做工人期间,业余学过美声、乐器,还常去劳动人民文化宫排练演出。

文化宫1956年开始开办漫画班,邀请过华君武、李滨声、苗地指导讲课。学员发表作品数万件,其中有11人举办过个人画展,3人出版过漫画选集,12人被聘为报社美编。

在技术革新方面,文化宫在上世纪50年代开辟生产技术研究室。根据文化宫的资料,技术培训活动团结了一批专家、教师、劳模和技术能手,他们打破厂际界限,互相交流切磋。最后发展到每逢假日,不同技术领域的高手汇集于此,协作攻关;各基层遇到技术难题,也到文化宫来向高手求教。一时间,科技活动室人头攒动,周周都开“技术庙会”。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因技术协作活动日益红火,文化宫园内的场地已经不够,全总将原劳动保护展览馆交付市总开展技术协作活动之用。

1981年,文化宫开始开办“自学高考哲学辅导班”“政治经济学”等高考辅导班,开辟全市自学高考辅导班之先河。因报名参加文化宫自学高考培训的人数太多,出现排队长龙。不得不由原计划的两个班共700人增加至5个班两千余人。此事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注意,特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推动了电视教学的发展。

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在京招生30名,文化宫美术组学员被录取28人。

今年58岁的梁嘉宁在80年代参加过文化宫的音乐培训,还考进了北京工人艺术团。“课程有指挥、音乐基础,我们学员坐小马扎上听课。当时在配殿的音乐室作为教室,有好几架钢琴。老师都是名家,一个殿能容纳200来人,学员能给坐满。”梁嘉宁回忆,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刚打开,市面上出现了新鲜的进口商品,社会上推崇学习和高学历。在这个背景之下,文化宫的培训课程受到职工们的强烈欢迎,“尤其是高考辅导班,名声很大。”梁嘉宁介绍,当时的文化宫对职工、群众需要考虑的很全面,除了关注技术、文化,还开设了文化礼仪方面的课程,比如西餐的吃法、领带领结的打法、握手的方式,站姿坐姿等培训。

1983年,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获“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先进单位称号。

太庙恢复历史风貌

1988年,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90年代,文化宫成立了文物研究室。职工的需求在变化、文物保护的要求在提高,这都对文化宫的职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据介绍,为加强太庙文物保护,文化宫近年相继顺利组织完成了一系列太庙文物修缮工程。太庙目前基本实现了安全监控系统的全覆盖,消防设备设施全部实现了更新。

2018年,文化宫完成了太庙区域居民腾退工作。2019年3月,太庙内拆除数十年老看台的消息登上了各大报刊的重要位置。

据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任李鹏介绍,文化宫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制定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三区一园”总体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三区一园”指的是,建设太庙艺术馆展览展示区;建设太庙传统国学区;建设职工文化活动区;建设一流管理水平的特色公园。

600岁太庙已成为职工艺术馆

2015年9月11日,位于文化宫内的太庙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太庙艺术馆的馆域面积为太庙红墙内全部区域,包括古代中国最高建筑等级的太庙享殿、寝殿、祧庙及6座配殿等明代建筑,相当于院内9座古老宫殿都是艺术馆的组成部分。有600年历史的太庙,由此成为职工享受艺术的最高殿堂。

“自投入运营以来,太庙艺术馆共举办大中型公益展览25个, 通过12351网站向全市工会会员免费发放参观券。”文化宫工作人员介绍,太庙艺术馆打造了“展览大篷车”,利用科技手段将虚拟影像和实物展品结合,将优质的展览送到基层职工身边。同时,坚持定期举办太庙国学讲坛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在文化宫授课,并录制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播出。

2017年,太庙艺术馆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并召开全国知名博物馆、美术馆馆长研讨会,主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节参观展览活动,承办中德建交45周年系列展览总开幕式,与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合作推出“相约丝绸之路”系列美术作品展,以传统的经典身姿逐步打开国际艺术交流的大门。

新时代为职工服务的使命更趋强烈

为了适应新时代职工不断变化的需求,文化宫也在想尽办法建设升级职工文化活动区,延续工人学校的使命,进行文化助推活动,建设特色公园。

文化宫职工辅导部副部长姚晓颖介绍,现在文化宫依然承担着“工会大学校”的职能,培训项目深受职工喜爱。“我们现在用的是网络报名的方式,基本上都是早上9点半开放报名系统,许多培训班几分钟名额就能抢光了。”

为了能设置更贴合职工需求的课程,文化宫的辅导部广泛发放调查问卷,实测报名需求和职工学员的反馈。“比如,我们曾经想开办一期西点制作的课程。学员报名的积极性不高,职工们都认为过于耗时耗力,家里还需要购置相应的设备,十分不方便。于是我们便把这个项目拿掉了。”姚晓颖表示,“目前受欢迎的课程既有古琴、古筝、书法、国画、盆景等传统文化培训,我们将这些课程赋予明确的时代特征以融入当代人生活;也有摄影、街舞、彩铅、古风漫画等适应当代文化生活的培训,我们将这些课程赋予传统文化的内容以丰富课程的内涵。”

策划演出部副部长吴镝介绍,为了帮助各个工会组织文化活动,帮助热爱文艺的职工提升技巧水平,文化宫一直以来都有送文艺辅导到职工身边和基层单位的服务。“单位要组织大型文艺活动或者庆典,只要企业工会进行申请,我们就会派员过去进行辅导。尤其是声乐类的辅导、协助编排舞蹈类的节目、协助策划整合节目等服务比较多。”今年以来,文化宫策划演出部已经对150余家企业的演出活动进行了辅导、策划活动。“有些单位的职工也想在业余时间做些文体训练活动,我们也能提供声乐、演讲等培训服务。只要工会牵头申请,20人以上,符合申请条件,我们就将老师送过去。根本不用职工跑过来。”

吴镝说,2013年文化宫成立北京职工艺术团,包括北京职工合唱团、职工交响乐团等。“这是一支以职工为主的业余团队。我们有一个演员人才库,可以根据基层工会的需求随时联系到相应的人。职工艺术团不仅可以给职工演出,还送服务。比如企业单位组织职工活动,需要导演、评委,职工艺术团就把相应人才送过去。”

位于虎坊桥的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也是文化宫的职能部门之一。据介绍,全面开展文化助推活动的这三年来,工人俱乐部开展了4场戏曲戏剧专场、1场话剧专场活动以及近20场各具特色的沙龙活动,内容涵盖戏曲、戏剧、影视等方面,在职工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新风尚。

“从2017年开始,我们组织的戏曲沙龙深受职工喜爱。沙龙活动内容涉及京剧、评剧、曲剧等,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话剧沙龙、影视沙龙。”北京工人俱乐部党支部书记杨军介绍。

未来:更公益,更亲民

采访之中,记者看到学员们在文化宫园内的花海间漫步,阳光透过松枝,斑驳地射下来,红墙、琉宫内,90年代树立的时传祥、郜三喜塑像不时有人瞻仰。文化宫园内共有古树714棵,为了建设特色公园,文化宫正在逐步落实整体园林景观设计和分步实施环境整治方案,围绕古树打造明成祖手植柏、神柏、鹿型柏、树上柏、太子林等特色景观。

文化宫以后将如何发展?李鹏主任介绍,以后文化宫将建设“一点、一平台、一中心”,即将文化宫建设成为“职工文化中心”、将俱乐部建设成为“首都职工文化展演传承平台”、将太庙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点”。“文化宫将转变职能,回归公益本职。”李鹏主任介绍。

这座数百年的皇家宗庙,如今进门票还是两元。近70年来,其作为传播先进职工文化重要场所的使命一直没变。

□本报记者 李婧/文 彭程/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