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情趣
3上一版
 
京剧让平凡的生活多了色彩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翠华:
京剧让平凡的生活多了色彩

张翠华在整理服装
张翠华在练功
张翠花的京剧扮相
张翠华正在穿戏服
与京剧队的同伴相互指导身段
 

“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产生一些烦恼和不良的情绪,但是一唱起戏来,便把这些忘了。所以学唱戏能排除杂念,释放压力,要想健康长寿,就要自己找快乐,学唱戏就会使人每天快快乐乐的!”丰台花乡造甲村京剧队队长张翠华笑着对记者说。

张翠华退休前曾在乡镇企业做销售,她打小学唱过样板戏,后来工作忙,也就搁置了,2006年那会儿,看到村里的职工和村民都有唱京剧的想法,张翠华就组织大家成立了京剧队,京剧队里很多都是业余的京剧爱好者,大家凑在一块儿,相互学习,有时候也从网络下载视频,一点点跟着练习,这样大家的业余生活丰富多了。

“学唱戏首先要背戏词,不会戏词就无法唱出来,中老年人的记忆力逐渐减退,戏词学会了也容易忘记,这就需要反复记忆,记一遍就好像给脑子做一遍‘健脑体操’,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经常学戏词、记戏词,无形中提高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大脑衰老得慢了,人就动作灵活、脑子也灵光了。”张翠华感慨地对记者说。

每周组织两三次练习,有“文场”练习,也有“武场”练习,用通俗的话说,“文场”就是专门“唱”的,“武场”是乐器伴奏。张翠华就专攻“文场”,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练习,她唱的老旦也是十分洪亮高亢。

像《赤桑镇》《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绣红旗》《捧印》《坐宫》等京剧片段,张翠华和京剧队里的成员们经常会在一起练习。

张翠华说唱京剧让她年轻了不少,“学唱戏时要根据戏曲中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进行表演,也就是达到戏曲术语中所说的‘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长此以往,便有利于颜面的肌肉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面容红润,人就显得年轻气色好。”张翠华自豪地说。

京剧队里最小的成员50多岁,最大的都83岁了,张翠华说,在京剧里,“文场”和“武场”的配合很重要,今年72岁的郇玉福在京剧队里打铙钹,属于京剧里的“武场”。

郇玉福退休前是丰台桥梁厂的工人,他业余时间学唱戏,2011年加入京剧队,京剧里“武场”的主要乐器有大锣、小锣、司鼓、铙钹。

郇玉福说,最开始进行京剧武场练习的,一定要先背“锣鼓经”。“锣鼓经”是中国传统器乐及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等不同的情绪及气氛。为了让各个演奏者在正确的时候打击正确的乐器,并让演员清楚知道什么时候一定有什么样的锣鼓,于是把每一种打法都取一个名字,例如“四击头”、“慢长锤”、“急急风”等,而且每一种“锣鼓经”都有特定的念法及记谱法,例如“台”代表小锣、“匡”代表大锣、“七”代表铙钹等。

“乐队的乐师需要熟悉‘锣经’,只有先熟记各种‘锣经’,方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技术,在实际演奏时,能准确地掌握板眼和节奏。” 郇玉福说,打铙钹让他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唱“文场”的演员同样需要熟悉‘锣经’,依靠‘锣经’来掌握表演的节奏,“因为戏曲表演中的身段动作很讲究节奏性与舞蹈性,许多特定的身段动作总是在一定的锣鼓点的配合中完成的。如不熟悉‘锣经’,身段台步的节奏就难于准确地掌握。至于演员的唱、念,也仍然不能离开锣鼓的配合,只有熟悉‘锣经’,才能掌握唱、念应有的速度、节奏与分寸。”张翠华告诉记者,平时有功夫时,她也打大锣。

造甲村里的京剧队越唱越好,除了平日的练习,他们还会经常参加街区各类文艺演出,频繁的演出对他们来说,让平凡的生活多了色彩。

“戏曲中的唱词,经过几代人的演唱和修改,简洁明快,押韵合辙,声调有高有低,表情有哀有乐,节奏有快有慢,演唱者身入其境,旁听者清心悦耳,这种良好的音乐刺激和戏词的教育作用,能使人的性情变得雅致、恬淡。唱京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我们会一直唱下去。”张翠华最后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孙妍/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