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寻幽探秘“魔鬼城”
乌镇 印 象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镇 印 象

 

去江南水乡是父母的心愿。今年暑假,我和弟弟陪父母来到乌镇,一睹水乡的芳容。

我们是傍晚来到乌镇南栅的。南栅是开放的老街,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巷子窄窄的。老街两边是古旧的房屋,白墙青瓦白得斑驳,青得陈旧,褐色的门窗、椽檩、阁楼雕刻着岁月的痕迹。老街店铺林立,以服装店、小餐馆、当地特产店居多。巷子里游人不多,临河的餐馆格外吸引客人。人们品着风味小吃,观赏着河道景色,对面的房子就那么突兀地建筑在河边,有一部分悬空在水上,不由得让人思考,这地基怎么搭建?这房子如何修筑?顺着老街行走,临河的一面有座石桥通向对岸的街道。坐在石桥的石板上眺望,暮色中,两岸灰白的民居夹着一弯绿水,静谧、恬淡。

原路返回至乌镇,街道已华灯初上。远远地看见了东栅的入口。询问得知,东栅景区的入口每天凌晨检票进入,夜晚则免费开放,为的是方便游客入住东栅民宿。我们进入景区,大街上灯光暗淡,有很多小巷通往住宅深处,不时有游客拉着行李进入不同的弄堂。在一个巷子口我看到了“茅盾故居”几个字。光线太暗,街道静寂,激不起继续探究的兴趣。古旧的房屋、幽深的巷子、昏暗的灯光,东栅的夜晚是神秘的。

听说西栅的夜晚是最美的,灯光使西栅锦上添花。我们还是决定白天用充足的时间感受乌镇浓墨重彩的西栅风情。

第二天,站在西栅的石桥上眺望,鳞次栉比的黛瓦,错落有致的白墙,房前屋后,茂盛的树木让乌镇既古朴又生机盎然。一座座石桥连接着古镇蜿蜒的道路和幽深的小巷。悠悠绿水昼夜不舍地在古镇里穿行,赋予古镇灵动的生命。乌篷船缓缓划过,漾出层层波纹。如果下雨又可以感受画船听雨眠的诗情画意。

西栅大街其实是一条悠长的小巷。小巷深处名胜古迹、酿酒、印染、陶艺等手工作坊、民俗风情馆、特色小吃店和风味餐馆让人目不暇接。青灰的砖瓦、褐色的木质门窗,显现的是岁月沧桑里失去新鲜光泽的画面,连呼吸也有一股陈旧的味道,陈旧中分明又洋溢着文化的气息。

昭明书院是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处,伫立在书院雕花的窗棂下,抚平起伏的心海,让思绪回到遥远的岁月。历史的书卷中,依稀听到琅琅的书声,看到摇曳的烛光,闻到馥郁的墨香,那是萧统在编辑整理《文选》。来到茅盾纪念堂,缅怀这位文学巨匠,感谢他的《林家铺子》《子夜》《春蚕》充实了我的青葱岁月。在木心美术馆,时光静静地流淌,默默地欣赏木心的美术与文学作品,感慨这位目光深邃、长相俊美的乌镇之才华横溢,他不仅琴技了得,还会时常为自己设计、缝制衣服,哪怕是旧衣改造也不乏艺术韵味。撑着太阳伞,踩着青石板,漫步在这悠长的小巷,默默地吟诵戴望舒的《雨巷》,我也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美丽的姑娘,散发着丁香一样的芬芳,她已经没有昔日的哀怨与彷徨。戴望舒是浙江人,想必他一定体验过小巷的生活才能描绘出这么动人心弦的场景。文化与乌镇不可分割,乌镇因文化的浸润格外迷人。

走到西栅尽头,竟然看见了无数次在书本中看到的京杭大运河,顿时心潮澎湃。河道上轮船来来往往,这项伟大的工程历千年风雨,至今还发挥着它的作用。这条贯通南北的纽带连接着历史与现在,还将连接历史与未来。它见证了乌镇的历史,也将见证着乌镇的未来。

离别西栅,记忆深处将镌刻乌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永恒画卷,那画卷上分明萦绕着江南的历史和文化。

□史英杰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