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王文旺: 创建木作博物馆延续中华工艺文脉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0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文旺: 创建木作博物馆延续中华工艺文脉

 

今年49岁的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王文旺,自幼生于木作世家,从十几岁就娴熟掌握了榫卯加工。数十年昼夜与木作打交道的积累,让他成为在北京城名闻遐迩的木作大匠。在修复明清家具的过程中,他日益认识到中华木作传统的博大精深。为了拯救这一门传统工艺不至于流失,他呕心沥血,办起了国内唯一一家民营木作博物馆。王文旺说:卯榫结构蕴藏着深厚的中国古典工艺智慧,我们有义务要让这种文化命脉永久传承下去 ——

意外走上学习修复

明清家具的道路

文旺阁木作博物馆的大门是一扇古朴的木制大门,斗拱和门两边的匾额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木作艺术的精髓。在大门下,王文旺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难忘的经历。

1970年,王文旺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农村的木匠世家。自他懂事起,耳濡目染的都是木作活儿。爷爷和爸爸做木作活儿,他在旁边观瞧,默默地记在心里。他说:“我大约5岁时就制作了很多玩具。”1987年,王文旺考上了高中。 爸爸劝王文旺:“咱家孩子多,挺困难的,你别上学了,去挣钱吧。”王文旺也没有心思继续上学了。

1988年,王文旺的老同学一句不经意间的邀请,“我们需要修复明清家具的工人,你来吗?”就是这句话,成就了王文旺今天的大事业。听了这句话他不假思索地说:“我去。”18岁的王文旺背着铺盖卷儿,带着木工工具箱,坐火车来到北京。这是王文旺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

王文旺来到了东华门信托门市部。他看到师傅们正在精心修复着古旧家具,在仓库里见到摆满用高档木料制作精湛的各种名贵的明清家具。眼前的情景震撼了王文旺。他的手直发痒:“我看到了明清家具的世界和精华。”

面对精美绝伦的国宝级的明清家具,他既爱不释手,又无从下手。师傅先给他一张琴凳,让他拆开。他尝试了多次都没法将凳子上的一个霸王枨拆下来。师傅告诉他,要想将霸王枨从琴凳上拆卸开,就得了解结构,而不是用蛮力硬拆,那样做就会毁了琴凳。这次教训,令他对中国传统木匠的智慧肃然起敬。师傅对他说:“初来的青工都会遇到很多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茫然失措是正常现象。你一定要大胆,还要细心,才能让古旧的家具焕发新貌,产生更高的价值。”

他在与师傅们工作中发现,师傅们都怀揣着修黄花梨木、紫檀木等木材家具的绝活。他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干好工作,搞清楚明清家具。”从此王文旺开启了跟老师傅学习修复明清家具的路程。他越干越喜欢上这份工作,陷入了对古旧家具的深深迷恋之中,感觉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他为了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耻下问,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他说:“在这期间,我的手不知被划破了多少次,形成了厚厚的老茧。”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文旺修复明清家具的手艺日趋娴熟,成为门市部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在北京市修复古旧家具圈里小有名气,并开始带徒弟。

凭借手艺赚到第一桶金

在门市部工作的三年时间,王文旺利用工作之余首先实现了自己游览天安门广场、走进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愿望。其次,他游遍古建筑物荟萃的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公园,仔细观看古建筑物与古家具的结构,并一一画下来。

王文旺说:“我为了模仿制作颐和园的佛香阁,多次到佛香阁观看、揣摩。”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仿制一个袖珍佛香阁。他抱着这个袖珍佛香阁到一家文物市场的地摊出售。一位顾客看到袖珍佛香阁后,让王文旺开价。王文旺也不知道行情,不说话。这位顾客急了,说:“给你100元。”王文旺还是不说话。他暗中高兴。“那时,我一个月也就几十元的工资,一下子给我100元,我高兴的不知说什么好。”这位顾客见王文旺还是不说话,说:“给你280元。”这时,王文旺终于说话了:“行。”王文旺抓住这位顾客给的钱,头也不回地跑了。他说:“我以为捡到大便宜了,害怕他反悔。”

此后,王文旺又仿制了北海团城的大佛龛,又小赚了一笔。“通过我仿制的古建筑物能够卖出价钱,证明了我木作手艺是能够被市场所喜欢认可,也增强了走修复明清家具道路的信心。”王文旺说。

1992年,王文旺离开了门市部。但是,此时他在修复明清家具行业已经是小有名气了。此时,北京大学一位教授慕名找到王文旺,希望他能够帮助修复自己的明清家具。王文旺充满自信地答应了教授的请求。王文旺将教授的明清家具恢复原貌之后,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教授给了他800元的工资。王文旺非常感激地对教授说:“我在这里吃住就非常满足了,您还给这么多钱。我怎么能接受呢?”教授说:“这是应该给你的报酬,你就收下吧?”王文旺对记者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这相当于我几个月的工资。”这件事情之后,王文旺与教授成为了忘年之交。

有一次,王文旺贫困到兜里只剩下了5元钱。在茫茫的深夜里,他漫无目的地在三环路上行走。天朦朦亮了,他鬼使神差,跌跌晃晃地走到了教授家门口。他敲了敲教授家的门。教授打开门见是王文旺,说:“我正想找你呢。我又有一些明清家具等着你修复呢。”王文旺洗漱完毕,吃完早点,到教授的另一间房,看存放的明清家具,王文旺算是又在教授家吃住下来。

自从帮助这位教授修复明清家具之后,找王文旺修复明清家具的客户越来越多。一天,一位美籍华人经人介绍找到王文旺,让他用18天的时间先修复20件明清家具。王文旺看了这些家具,暗想:“这工作量需要最少3个月。”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这么多活儿。当时我是硬着头皮接下来的。”王文旺找了两个帮手,但是涉及到技术方面的精细活儿都是自己干。他们每天天刚亮开工,深夜1点多钟收工。在他们的努力赶工下,最后提前保质保量地修复好了这些家具。

美籍华人仔细地打量着恢复如初精美的家具既惊讶又满意,十分佩服王文旺的手艺,把2000美元高额报酬交到王文旺的手中,并表示,以后会有很多这样的活儿。王文旺攥着2000美元十分兴奋,这是他人生中凭手艺赚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发展事业的开端。

不久,这位美籍华人再次找到王文旺,希望王文旺承接一个价值100多万美元的修复明清家具的活儿。王文旺爽快地答应了。美籍华人预付给王文旺2万元报酬。王文旺帮助美籍华人找到一处很大的地方,作为存放修复明清家具的生产场地。他说:“是用了几辆货车将明清家具运到这里。”王文旺又招了几十名工人到这里干活。这样就形成了王文旺自己的古旧家具修复团队。王文旺每次修复完一批,就拉走一批。这样持续了三个月。王文旺说:“通过这三个月我学到了很多商贸知识,比如将这些家具运到海关时,要报关、通关、接收汇款等手续,也将明清家具从清洗、修复、打蜡到装箱等流程烂熟于心。我也看到了修复古旧家具的广阔市场。”由此,他积累了一定量的资本,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组建古旧家具修复团队

王文旺通过与美籍华人的接触,了解到很多明清家具的市场情况。“明清家具是巨大的金矿,我又有修复明清家具的手艺,为何自己不能做这个项目呢?”王文旺问自己。他下了决心,进军收购销售明清家具的市场。

1997年,王文旺组建了古旧家具修复团队。他不仅承接修复古旧家具的活儿,还走进城镇、乡村收购古旧家具,经过精心修复再销售出去,看到有收藏价值的古旧家具就收藏起来。

王文旺指着大门说:“这是一座清朝早期木门楼。是我十几年前从山西收购的。”王文旺在收购古旧家具时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一位广西的卖主给王文旺打电话夸他家一个明清家具如何如何地好。王文旺说:“这样夸大其词的卖主我见得太多了。”但是,王文旺还是宁可信其有地坐上了去往广西南宁的火车,坐了火车转长途汽车,再翻山越岭来到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他走进卖主黑乎乎的房屋,看到一张破旧不堪,满是灰尘,但不像卖主所夸张的那样好,类似明清时期的大床。他暗想:“买回去精心修理,可能还是有价值的。”他经过与卖主讨价还价,买了这张床。他几番周折,终于把这张床运到北京。他对这张床进行修复后,一张崭新的新婚用大床摆在面前。

有一次,王文旺到一个村子的农家收购旧家具。他正要付钱时,看见这家人正要把一个黄花梨的硬木桌子腿当柴火烧,赶快上前抢出来。这件事让王文旺非常感慨:“这家人根本不知道这件老家具的价值。它们体现中国老祖宗的木作智慧呀!”王文旺做古旧家具越久,陷得越深,发现前人留下的那么多好东西不被珍惜。他还看到,我国很多有文化价值的古旧家具流失到国外,又痛心又着急。有一年,他还乡探亲,走在家乡的道路上,许多童年的景物消失了。他说:“消失的东西再想找回来就不容易了。”怎么留住这些老物件呢?他琢磨着要办个博物馆,专门展示一些快要绝迹的老物件和他们背后的文化传承。办博物馆的想法萦绕在他的脑海,折磨着他寝食难安,他做生意的欲望渐渐地被磨没了。

申请成立木作博物馆

王文旺意识到保护古旧家具和老物件迫在眉睫。他了解到,要申请成立博物馆,需要准备很多实物和文字资料。从2004年开始,王文旺逐步转型投资到博物馆的筹建中。

王文旺的做法遭到家人的埋怨和身边人的不理解:“你这样做会把积累的家底都败光的。”家人的埋怨得到了验证,有几年,王文旺积累的资金逐渐缩水。“有时,到了月底该给员工发工资了,我还没有现钱呢,捉襟见肘。个别跟随我多年的老员工委婉辞职。但是,无论多苦多难,我都不能半途而废。”王文旺说。

在研究中,只有初中文化的王文旺感到还要补上文化水平低的“短板”。他自费上成人大学,拿到了大学文凭,这也为他筹建博物馆打下了理论基础。记者在王文旺的书房里看到,书架上摆满了文物等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白天他修复展品、归类摆放,晚上一头扎在书籍里,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资料,研究每件古旧家具和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有段时间,他每天都在半睡半醒之间,吃安眠药都睡不着,躺一会儿又下床,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琢磨某些老物件儿可以做成一个什么系列的展览。随着研究的深入,木作的门类逐渐地在王文旺脑子里清晰,展览显示出来,从毫无头绪到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当一个系列被我彻底研究透彻,完美地展现在我眼前时,这种快乐是金钱无法衡量的。”王文旺说。

王文旺用了10多年的积累研究,整理出十多个系列展品。王文旺将原本用于存储和修复家具的房屋,改造成古色古香的展室。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7年1月12日,王文旺向主管部门递交了成立木作博物馆的材料。经过3个多月的等待,市有关领导及专家来展厅实地考察。专家考察后便是层层论证。王文旺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一个月。王文旺接到北京市文物局批文后,又去北京市民政局注册,当年7月,王文旺领到了可以成立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的执照。王文旺邀请文物界专家、95岁高龄的谢辰生题写“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名。王文旺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每走一个程序就像是闯关。直到这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让全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工艺智慧

走进博物馆展厅,王文旺说:“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就是‘留住过去,学习历史’。”目前博物馆拥有木匠展、古代建筑与家具展、明清家居馆等常设展馆,共有上万件展品。博物馆还常年开设了拉大锯、推刨子、组装拆解小板凳、组装鲁班锁、组装木牛流马等互动体验项目。

在展厅里,展示着各种锯等裁切木材的工具。在一根木头前,王文旺说:“咱们拉拉大锯吧。”王文旺边说边演示如何拉锯。在一个木质车轱辘前,“车轱辘一般都用木质比较坚硬的榆木来做。做成的独轮车轻巧、方便,而且耐磨、耐用,这是农民最喜爱的运输工具。”

在社教空间,王文旺拿着鲁班锁说:“鲁班锁是我们的文创产品。”鲁班锁是用木头组成的一个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然而拼装起来非常困难。“人们通过拼装鲁班锁能够初步的了解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我国古代木制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记者在展厅里看到有一些学生也在参观。王文旺告诉记者,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接待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展活动,并配有相应的任务单,使学生们在参观中,体验丰富多彩的木质DIY活动,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挖掘出学生们的内在潜能,真正的使得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文旺阁木作系列已经被录入山西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目前,博物馆研发了几十个木作课程。

博物馆还多次走进学校进行木作传统文化公益宣传。2013年到2018年,受邀参加全国各地的大型文博会、展会与宣传活动上百次,并且到香港和澳门参展;多次在首都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博物馆办展,总受众人数百万。王文旺说:“博物馆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要在展览的同时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的指示,让观众了解中国木作的精髓。了解榫卯结构代表着智慧的匠人精神。榫卯结构创造了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和谐世界。博物馆就是要弘扬、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更多的国内观众去了解它、爱上它、传承它。”

由于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对于中国传统木作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北京市科普基地”、“中华木作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等。王文旺先后荣获“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2018年,博物馆成立了“王文旺职工创新工作室”。

谈到未来,王文旺希望把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当做教育功能的延伸,也是博物馆实现自身造血的手段之一。在他的脑中已经形成新的路线图,建立自己的工作坊,利用“王文旺职工创新工作室”培养古旧家具修复人才;在家乡建立木作博物馆;创建木作大学;进一步开创文创产品,把中国的木作文化和历史带到国外,让外国人看看中国老祖宗的木作智慧和技术,让外国人知道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民族。

□本报记者 闫义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