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耍货儿”中蕴藏的民俗文化超出您的想象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耍货儿”中蕴藏的民俗文化超出您的想象
——简述“绒布唐”的前世今生
 

关于“绒布唐”,恐怕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如果说起“耍货儿唐”,有很多上岁数的人还记得。“耍货儿”是老北京对民间传统手工制作玩具的统称,走街串巷卖“耍货儿”且姓唐,自然就被人们称作“耍货儿唐”了,如此分析,“绒布唐”的真正称谓应该是“耍货儿唐”。我曾经与老北京鬃人儿的传承人白大成聊天,从他那儿我既看到了老年间保留下来的老玩具,也了解了很多有关“耍货儿”的故事。

“绒布唐”的前身是“卖耍货儿”的

在“绒布唐”名称出现以前,北京人一直将唐启良所从事的制作、销售各种玩具的行业称为“卖耍货儿”的,他们常年奔波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以及各种庙会和集市。

在《北平风俗类征》中把这一行当称为“打糖锣挑子”,并有详细注释:“敲小铜锣,专卖各种小玩艺”。之所以把民间玩具称为“耍货儿”,还因为这些玩具的制作比较粗糙,其色彩和造型、结构都比较随意、主观,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特点,与精致的工艺美术品相比,原材料选择比较低廉的泥、纸、木棍、布头等,制作工艺过程也比较简单,做出的玩具只追求神似,在细部的制作上没有过高的要求,比如着色,一方面用色不是很讲究,另一方面绘画也不需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没有过多的钩、皴、点、染,虚、实、疏、密等绘画技法,而是简单的涂色。这些“耍货儿”虽然制作上比较粗,但民俗寓意却一点儿都不少,表现出民众的信仰、习俗和戏曲、传说、民间文学等内容,是地方传统方化的一部分。

庙会是“绒布唐”生存的基础

老北京的商贸大多依靠庙会,卖“耍货儿”的“绒布唐”更是以庙会为依托。

“绒布唐”的加工和售卖方式是家里的女眷负责在家里制作,男人则推着“排子车”带着各种做好的玩具在外面售卖。而且他们售卖的玩具不仅仅是自己制作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手工艺制作者那里“趸货”,比如正月十五“趸”灯笼卖,清明前后“趸”风筝卖,端午节“趸”钟馗木版画、五毒剪纸、香包等,七月十五“趸”莲花灯,八月十五“趸”兔儿爷,春节前更是繁忙,为了备足春节期间庙会上售卖的商品,全家总动员,老幼齐上阵,做金马驹、做各种绒布动物以及儿童玩耍的各种玩具。可以说“卖耍货儿”的是民间玩具的推广者,是民间习俗的传播者,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展示平台。

“货郎图”里的货

在历史上的民俗画中,以货郎为题作画十分流行,画面内容多以卖货郎以各种小玩具逗孩童的情景。画中的货担或货车、货摊上摆放着风车、布玩偶、提线娃娃等多种玩具,在南宋李嵩所绘《货郎图》中能数出来的玩具品种就有几十种。在历代的《货郎图》中小孩子是画中的主要元素,有的画着小孩子围着货摊比比划划,有的画着小孩子拿着刚买到的玩具玩耍,孩子们的快乐让画面十分温馨。而这些可以玩耍的货物就演变成了后来口语中的“耍货儿”。

“耍货儿唐”的第四代传人唐启良在20世纪40年代经常出现在北京各个庙会摆摊,或是推车在街巷里卖“耍货儿”。在他的货摊上既有唐家祖传制作的、绒毛制成的骆驼、羊、猴等动物,也有用纸盔糊制的马、狗、奔跑小老鼠、小猴变脸儿、泥制的兔儿爷、泥娃娃、不倒翁等,还有木制马车、缩微的做买卖用具等模型式的玩具,真可以算得上是种类繁多。

玩具里的故事

这些玩具与现代电动玩具的最大区别是,每件玩具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需要孩子动手操作玩耍,所以有很多玩具仍受今天的孩子喜爱。比如我们小时候玩儿过的“不倒翁”,就有着有趣的故事。传说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山上采得一块玉璞献给楚厉王,被人说是假的,楚厉王以欺君之罪令人剁去了他的左脚。后来卞和又将这块玉璞献给楚武王,仍被说成是假的,武王又砍去了他的右脚。楚文王继位后听说了此事,便把卞和召进宫,并命人把玉璞凿开。结果一块真正的美玉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块玉被制成了有名的“和氏壁”。楚文王对卞和坚持真知灼见的做法非常赞赏,说卞和“真是扳不倒之翁也。”这被认为是不倒翁一词的来历。

清代《百戏竹枝词》中有一首《拨不倒》:“昂藏僵立最如真,土木形骸长住身。且莫嫌渠拨不倒,世间强项究何人?”这里的“拨不倒”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倒翁”,它用泥制作,上轻下重,无论用手怎样扳拨,它就是“恒立而不仆”,从物理学上解释,它是重心原理的实际应用。古书中曾记载一种酒具,叫“欹器”,“欹”有倾斜之意,是放在座位右边劝人喝酒的用具。“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是对这种器具的描述,即没装酒时,它会自动倾倒,当酒装的适中时,“欹器”会立起来,而当酒装得太满了,它又会倾倒。这个故事以前是劝人喝酒要有度,现代人也用它来教育人不可自满。一件玩具除了寓教于乐,还可寓教于品,不得不佩服古人制作玩具的用心。

“绒布唐”中蕴含的老北京文化

早年的儿童玩具不仅供孩童日常玩耍,也是节令习俗的必备。每年春节期间,北京会有各种庙会,在坊间流传有“初一东岳庙,初二财神庙,初三土地庙,十五闹花灯……”的庙会顺口溜,还有一些约定的庙会、集市开市日期,如“逢三土地庙、逢四花儿市集”,这给卖“耍货儿”的货郎提供了很好的市场。“耍货儿唐”的唐启良就常年在各个庙会间奔波。每年正月初二在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举办的庙会上,“耍货儿唐”在这里卖“金马驹”,是用纸为原料制作成型,再敷以金色而成,这种金马驹在庙会上卖得相当红火,人们将其请回家企盼一年财源滚滚。它还可以是送给小孩子的礼物,愿他们像小马驹一样健康成长。

花灯是正月十五的热销货,各式各样的灯笼成了这个节日的必备,每到晚上,除了院门口、街道、灯市挂满了花灯外,小孩子们也都手持灯笼在胡同里玩耍。

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卖兔儿爷摊上又搭起了兔儿爷山,人们将兔儿爷请回家保佑一家健康平安。按照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表述,兔儿爷的坐骑不同,所表述的寓意也有所不同。虎谐音“福”;鹿谐音“禄”,又有长寿之意;麒麟则有生发之意,祝愿家业兴旺,子孙满堂;白象谐音“百祥”,吉祥如意便意在其中了。

玩具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是娱乐的必备品,也是启迪人生、开发智力、传承民俗民风的最好教具,“绒布唐”等民俗玩具在玩耍之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主讲人介绍:

李俊玲,1958年出生,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老舍研究会会员、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2003年以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及研究工作,撰写出版有《天坛传说》《北京宫灯》《北京刻瓷》《北京料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著。

王钢,生于1968年。京籍满族。绒布唐工艺第六代传人,“北京耍货儿”世家。北京老舍研究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会员、北京史地民俗协会会员。自幼跟随祖辈身边深受老北京民俗文化的熏陶,熟练掌握绒布唐工艺制作的各种技巧,并熟悉多种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代表作品丝路驼铃、金马驹、开运鼠等。

主讲人:李俊玲 王钢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