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业态变“新常态” 劳动权益亟待规范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是道民生考题
用更多公共资源 为公众服务
网络迷信
保健品不是药 应成大众共识
普及AED“配起来”更要“用起来”
推动“停车共享” 需下“绣花”功夫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0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更多公共资源 为公众服务

 

今年国庆假期,江苏扬州、浙江衢州、广东潮州、四川都江堰、浙江开化等多地机关单位向外地游客提供免费车位,有的地方还提供热水和简餐服务,开放厕所,更有特产购买、非遗展示等旅游特色内容,让游客倍感贴心,也赢得了舆论赞赏。

国家机关的场地、设施属于公共资源,用于为公众服务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怎么就成了新闻呢?从表面看,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这样做的机关太少了;从深层说,是因为大多数机关还缺乏“公共资源应为公众服务”的意识。

在某些人看来,国家机关是政府机构,神圣所在,庄严、肃穆是必不可少的特征,当然需要严格管理。让闲杂人等、社会车辆随意出入,成何体统?因此门禁森严,非公莫入。对此,公众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尊重。

但是,政府是做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么,国家机关为什么不能同时表现出亲民、服务的一面呢?政府不应该是神秘的、封闭的,而应该尽可能贴近公众,为之服务,这才是政府改革的正确取向。

实际上,早在多年前就有地方党政机关推倒围墙,面向公众了,但那大多出于主要领导者的个人决断,而非政策、制度使然。领导一换,“山河依旧”,可见传统观念的顽固。

近年来,随着政府服务和开放意识的提高,已有多个省份出台政策、措施,鼓励机关单位在非工作时间向社会开放停车场、卫生间和其他服务设施,满足公众需求。这些政策措施,开放的不仅是服务项目,更是政府的宗旨、态度。

应该看到,目前实施开放措施的地方大多为旅游城市。换言之,公共资源为公众服务还不是常态。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人民群众希望,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国家机关能够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为公众服务。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