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书记录本市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脉络
甘家口建设地区居民 “暖客厅”
中科馆2019年“科学之夜”开始售票
胜利街道居民分享国旗故事
中建一局承建徐州首条地铁投入运营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9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人力社保局编写《北京社保七十年》
新书记录本市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脉络

 

近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组织编写了《北京社保七十年》一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本市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脉络,据了解,本书分为8章,以北京社会保险事业发展为主线,上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劳动保险条例,下延至2019年推出最新的社保改革举措,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制度的创建实施,到社会保险体系的变迁发展,从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从保险待遇水平持续上调到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北京社会保险事业从无到有,织社保密网、兜民生底线,这项繁复而精密的民生工程持续惠及首都人民群众。

高质量经济发展为社保事业注入源头活水

新中国成立之初,市政府起草了三个关于公营企业职工年老及衰弱退职、疾病和伤亡抚恤三个暂行办法草案,揭开了社保事业发展的序幕,随后按照国家部署实施《劳动保险条例》,为劳动者提供涉及生、老、病、死、伤、残的多种保障,确保其无后顾之忧。

计划经济时期,劳动保险资金完全由国家或者单位出资,覆盖人群主要是体制内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虽然,劳动保险制度经历了从国家责任发展到国家与单位责任并重的进程,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制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北京把握发展机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稳定增长。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配套国有企业改革,市委市政府以养老为先导,逐步拓展到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经历了由改革试点到推广铺开、从自发改革到自觉改革、从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的渐进过程。

一直到现在,社会保险实现了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社保基金实行社会统筹,突出体现为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和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连续27次调整,工伤待遇连续18次调整,为社保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全市人民得以共享发展成果,从而推动着社保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群众对共享社保服务的需求推动社保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最初很大程度上是为国企量身定做,但必然导向劳动保险制度改革,因而推动了社会化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北京国有企业比较集中,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区和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的萌生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却游离于劳动保险制度之外,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呼声日渐强烈。之后,便有了不同时期为数很多的改革试点,北京的创新经验多次在全国推广,显现了北京社保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

社会化的保险制度发轫于新旧经济体制转换,得益于政府主导进行的改革开放。北京赋予企业自主经营权,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让企业自主用人,直接推动社保制度改革跟进,让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劳动者可以自由流动。为企业松绑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形成了北京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和享用人口红利,为扩大社保基金规模奠定了基础,社保政策在聚集人才、资本、技术等因素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进一步强化了北京社保事业发展的优势。

社保事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未来,市人力社保局将把社保工作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进行考量,围绕稳就业的核心任务,去研究解决产业结构新调整下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新业态就业方式灵活多样化下实现稳就业、为企业减税减负下实现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问题。

同时,关注互联网技术对就业和社保的影响,由于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新业态下就业方式多样,聚集大量高技能人员,他们的标配薪酬和社保待遇水平及支付方式有别于其他传统行业,他们的需求推高了对北京社保工作的预期和标准。因此,改革创新社保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北京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是必然的客观要求。

□本报记者 张晶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