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两代劳模合力谱写窦店幸福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9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仉振亮与仉锁忠
两代劳模合力谱写窦店幸福曲

◀仉锁忠(左)在田地里和农民一起规划秋收工作
▲仉振亮在麦田查看小麦的长势
仉锁忠(左二)和村民一起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仉锁忠(左)在牛场询问牛饲料配比
 

到过“北京最美的乡村”房山区窦店村的人,都会赞赏这是个现代化的美丽家园:这个汉、回、满、蒙多个民族共居、穆斯林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的村,堪称京郊“优质生活社区”,这里三分之二的村民全部搬进了高端现代化的住宅楼;这里引进了50多家企业,形成四大工业产业集群和三大现代农业园区;这里科教发达,经济富裕,和谐宜居,全体村民笑语欢歌——村民们说:成就今天美好生活的,要感谢村里两代劳模书记。

仉振亮,前任书记,从1956年至2000年,他带领村民摘掉了“破街烂镇穷窦店”的帽子,大伙儿走上了小康大道。仉振亮于1989年与1995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劳模;

仉锁忠,现任书记,从2000年至今,他领着村民大胆改革创新走科技富民的路子,窦店村已经成为京郊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板。他于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老书记已于2015年去世,但他身上的劳模精神却被窦店人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并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第一代劳模仉振亮: 摘掉“破街烂镇穷窦店” 的帽子

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1955年8月,27岁的仉振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他相信“共产党,为人民”。那时,血气方刚的他不知什么叫困难,只知一心跟党走,一心按照党的要求去做。1956年1月,28岁的仉振亮,被推选为窦店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的一生紧紧与窦店村相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改革开放前,窦店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破街烂镇穷窦店”,花钱靠国家救济款,吃饭靠国家救济粮,农民劳动日值仅有一毛九分七。当时仉振亮看着这个有着1000多户、4000多口人的大村,这么贫穷落后,他心痛,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没黑天没白日地带领群众苦干,办起了农业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1956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仉振亮领着窦店人苦干了三年,不但没有改变窦店村的落后面貌,而且连温饱也没有解决。他无数次地在村里村外转悠,窦店村的土地,每一亩每一分都装在他的心里,哪儿平坦,哪儿坎坷,他心中都有一本账。他不知向多少老农请教,改造窦店到底应该从哪入手?最后他终于从疑惑中清醒,改造窦店,必须从打井入手。自古以来窦店村农业就是靠天吃饭。窦店村几千亩地,有一半是偏坡溜岗,存不住水。于是他派人外出学习,回来后自制打井工具,成立村打井队,经过40多天的苦干,终于打出来窦店村的第一眼井。这一眼井,不但打出来水,也打出了窦店人的信念、力量和希望。上世纪六十年代,仉振亮领导全村群众与天斗,自力更生打深水井,在窦店村打了57眼井,平均不到百亩一井,全村实现了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老传统。

窦店村靠近京西燕山余脉,有些土地,经过千年冲刷形成深谷似的大深沟,偏坡溜岗,83条大沟纵横交错,57眼井浇上去的水,全部流到沟里,顺着沟底流跑了。土地不平整,仍旧不能实现水浇地。仉振亮又一次抓住了发展农业历史进程的关键,带领群众向土地宣战。仉振亮暗自下定决心,这4000多亩地在我这一代一定要平整完。从1969年到1977年,每年冬春全村拿出400个劳动力,一人一辆小推车、一把铁锹、一把镐,经过连续8年苦干,全村4000多亩土地实现了一马平川,用水全部浇一遍,也只需要5天,为窦店今后的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如今,窦店村已经连续10年蝉联北京市小麦单产冠军。

“要改变家乡的穷面貌,没有科学技术不行。”这是仉振亮在长期实践中体会到的真理。1976年,仉振亮从北京农科院请来了专家和技术人员共9人,拿出全村最好的200亩地搞实验,仉振亮亲自参加,进行了41项科学试验,取得了30多万个数据,9名科技人员在窦店起早贪黑,不分昼夜的工作,终于实验成功了生长期短、早熟、高产的京单403和京早7号玉米新品种,亩产千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改“三种三收”为“两茬平播”, 1977年亩产767斤,1978年改为“两茬平播”后,当年亩产提高到1232斤,亩增465斤。这项科研成果很快在北京市全面推广,据可靠数据表明1988年北京市播种面积150万亩,粮食增产20亿斤。窦店耕作制度的改革经验不推自广,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茬平播耕作方式已遍及北方十几个省市,增产粮食以千亿斤计算。1988年12月,由国家科委主办的国家首届星火奖颁奖大会上,全国二百多个参评单位,唯一一枚金质奖章发给了窦店村——仉振亮。

传统耕作制度的改革和优良品种的更迭,使仉振亮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于是仉振亮开始了一个更大胆、更宏伟的计划。首先,投资300多万元,购置了大型配套的农业机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实现了从耕地、撒粪、打埂、作畦、播种、除草、联合收割全过程机械化,农业劳动力仅占全村劳动力的4%,96%的人从大田里解放出来,从此结束了多少年来窦店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这是窦店村历史上一个大的转折,一次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就在两茬平播粮食大幅增产之后,仉振亮请来北京市农科院的几位专家对窦店村耕地上的土壤肥力的各种指数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由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肥力明显不足,然而,大量的有机肥从哪里来,那就是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仉振亮认为,没有畜牧业的农业是不完整、不稳定的农业,必须走农牧结合的秸秆“过腹还田”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之路。在上世纪80年代,窦店村就建起了肉牛育肥场,14个农场都建起了自己的肉牛场,每年从内蒙古、山西各进1000多头架子牛,异地育肥、科学饲养,总共存栏3000多头。同时还建起400头的种猪场、20万只的蛋鸡场和存栏300头的奶牛场。在全国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的时候,窦店村已经将4000多亩地上生长的800多万斤秸秆全部做到了“过腹还田”,再加上400头种猪场和20万只蛋鸡场的粪肥,难怪窦店村的土地一年比一年肥沃,粮食年年增产。

此后,在仉振亮的带领下,窦店村建起了清真肉联厂,“窦店”牌清真牛肉从此打开销路,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供不应求,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窦店村形成了肉牛饲养、育肥、屠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地区畜牧业的大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时间,服装厂、砖厂、瓦厂、大型水泥构件厂、建筑集团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窦店村的集体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这些企业不仅安排了窦店村所有剩余的劳动力,还吸纳了附近地区和外省市的劳动力。真正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仉振亮也因此在1989年、1995年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二代劳模仉锁忠:

共同富裕让所有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斗转星移,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窦店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的是摘下了“破街烂镇穷窦店” 的帽子,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传承和信念: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们还要沿着壮大集体经济的共同富裕之路走下去!”这是窦店村党委书记仉锁忠常说的一句话。

1983年,土生土长的仉锁忠初中毕业后留在了村里的集体农场。那一年,老书记仉振亮召集村里20多名高中、初中毕业生开会,并留给大家一篇命题作文——《论干什么工作光彩与不光彩》。

年仅18岁的仉锁忠非常激动,连夜写成一篇文章,论述窦店村集体经济在未来应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没过几天,村党支部就决定把他调到村里远近闻名的清真饭店担任收银员。

由于爷爷就是厨师,仉锁忠对于学习清真美食一直很有兴趣。收银之余,仉锁忠没事就去伙房帮厨,并照着菜谱自学,勤学苦练。不到一年,他就从收银员升到主厨。1983年底,仉锁忠调到村里在北京燕山地区新办的燕阳春清真饭店工作,并一直干到了经理的职位。这期间,他自学会计,还考取了厨师资格证。1992年,仉锁忠作为北京市清真饮食界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国家民委当年在沈阳举办的清真厨师培训班,凭借一篇论文和现场精心烹制的“红烧牛尾”、“盐爆肚丝”、“掌上明珠”等传统清真名菜,轻松拿下一级厨师证。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干一行就爱一行吧!我每天都是从早上一直工作到饭店关门,虽然很累,但心里是快乐的。”回忆起往事,仉锁忠感慨万千,“我心里一直有一股精神作为动力鼓舞着我,那就是老书记的劳模精神。”

“作为劳模,要不怕吃苦,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奉献精神。在新时代,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仉锁忠这样理解“劳模精神”。在仉锁忠眼中,老书记仉振亮就是一名有骨气的硬汉。“他的使命就是一定要把家乡发展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1993年初,仉锁忠调回村里的清真迎宾楼饭庄任经理,同时兼任燕阳春饭店的经理。为办好饭店,仉锁忠想了很多办法。他向村里的企业借款13万元,重新装修店面,并购买一部货车,自己去批发市场采购食材,降低经营成本,同时精心推出多道创新菜,当年就让迎宾楼的利润翻了一番。1997年底,由于业绩突出,仉锁忠升任窦店村农牧工商总公司的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锁忠干的不错,好样的。”仉锁忠的付出被仉振亮等老同志看在了眼里。1997年,窦店村党委书记仉振亮年过七十,精力难以继续带领整个村两委班子。上级开始研究接任者,仉锁忠是被考察对象之一。“其实我自己是反对的。”仉锁忠说,农村讲究声望和资历,当时觉得自己还年轻,没什么工作经验。

老书记仉振亮得知仉锁忠犹豫,气得一拍桌子。“要正确对待组织对你的信任,你也要相信自己。”老书记叮嘱,“你要把4000多村民装在心里!”

仉锁忠决定一试。上任前先向上级打报告:一是亲属不能在同村任职,要放开手脚干;二是请老书记任农牧工商总公司董事长,做好“传帮带”;三是要党员大会公开投票,低于80%就辞职。200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仉锁忠从老书记仉振亮的手中接过红旗,担任窦店村党委书记,开始了他的新征程。当选后,仉锁忠承诺要让窦店村的经济发展、环境面貌、百姓收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做不到就辞职。

“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村民史会林说:“这是窦店人对仉锁忠的评价”。村民说的“干事”,就是改革,仉锁忠用行动、用语言告诉每个村民,改革是每个人的事。

上任之初的仉锁忠面临入职“大考”,他像老书记那样,眼光向前,看到了窦店村社会经济在新世纪面临的问题:全村11个农场年收入锐减,其中一个农场的职工年收入还不足2500元;村办企业中,肉牛厂产量下降了85%,20万只鸡的养鸡厂,由于年亏损300万已经倒闭,窦店村整体经济走到了衰败的临界点。

仉锁忠下定决心改革。被改革问题困扰的他,被父亲的一句话提醒了,那天回到家,老父亲对累得要命的仉锁忠说:“老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我建议你出去走走,长长见识,看看人家是咋办的。”

父亲这话提醒了一直在围绕着本村困难打转转的他。“一会儿我就开党委会,找大家商量。”那天,窦店村连夜召开了党委会商讨对策。被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农田环绕的窦店村从没有封闭过,仉锁忠告诉大家“咱们要走出去学习。”

于是,他带着班子成员走出去了,足迹远及甘肃、山东、河南、内蒙等地。那期间,他和班子成员兜里“疲软”,渴了喝矿泉水,饿了吃方便面,不敢乱花一分钱。回来后,他让全村的人都参与改革,农场改牧场,发展活牛出口生意;扩建肉牛场,扩大肉牛养殖和加工,形成饲养、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修建存栏400头的奶牛场和育肥场地,从内蒙古引进种牛,经过在窦店当地育肥,再销售到其他地区;全村3200亩耕地重新规划,1500亩用来培育优质种子以及种植少量经济作物,500亩用来种植黄金梨等经济果树,剩下的全部种植饲料、饲草;蛋鸡厂等亏损企业关停;服装厂、制药厂等企业向社会招商引资……

改革当年,窦店村税收、产值就全部扭亏为盈,村里百姓的腰包再次鼓起来了。

尝到改革甜头的窦店村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房子够住钱够花,家里有两辆小轿车,两套房子,都是120多平方米。加上村里集体经济股份分红、土地确权收益,光这一项,一年收入超过3万元。”

像老书记仉振亮一样,仉锁忠没有躺在“成绩单”上裹足不前,而是思考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早在2015年,窦店村已清退彩钢、水泥构件等8家高污染企业。在关闭的原砖瓦厂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村里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太阳能光源、汽车高端零部件、高科技孵化园、医药等多家企业。现在,在窦店村口,6万平方米传统农贸集市已被拆除,一座村民休闲公园已经拔地而起。仉锁忠对记者说:“我们在这方面可以自豪——窦店村目前已引进50多家企业,安排就业劳动力4000多人,形成了生物医药、车业、畜牧业、新兴工业四大产业集群和优良籽种、苗木花卉黄金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三大农业园区。我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仉锁忠说,该村三分之二的村民已经住上了现代化住宅楼。

永恒的财富:

劳模精神始终发挥领头羊作用

8月的北京,酷暑难耐,记者见到仉锁忠正在玉米地里向村民询问今年玉米的长势、灌溉和病虫害情况。他时而穿梭在玉米地,时而和村民们促膝交谈……汗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上衣都湿透了。

采访前,记者就听说到窦店村找仉锁忠,说容易也容易,他肯定在村里;说不容易也不容易,那么多工作现场——窦店村肉牛养殖基地、车业集团、下户帮助村民解决困难……不好确定。

改革与发展,把仉锁忠弄成了全村最忙的人,他的电话大多在占线状态,在他的家里很难找到他。“在我们窦店村,有一扇门永远是敞开的,那就是仉锁忠的办公室。他的电话号码多半都在占线中,因为村民有困难,都会找他帮忙解决。”村民苑焕春说。

老父亲总是埋怨“这孩子也不回来看看我,是个‘不孝子’,他老娘生病住院,第二天才来”。但正是老父亲嘴里的这位“不孝子”,每年的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都会抽出时间,对全村60岁以上老人、军烈属、困难群众一一登门拜访,十多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对孤寡老人、五保户等弱势群体更是关怀备至。

2012年窦店村进行了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量化给3000多名股东,每年将窦店村经营成果进行股份分红。2014年至2018年股东分红总额4014万元,实现了“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

仉锁忠的乡村改革与发展,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创造条件让村民就近就业,加入工会组织,成为工会会员。

依托窦店村工会建立的“残疾人温馨家园”设有残疾人康复训练室、法律心理咨询室等,有25名残疾人在这里参加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加工茶叶桶、编织丝网花逐步掌握了生活技能。仉锁忠颇有体会地说:“有了工会组织,我们多了一条更宽的路径。”

上任之初,仉锁忠向全村百姓承诺:任期三年,窦店村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三年后请全体村民做出公正评判,目标没实现,将自动辞职。现在,19年过去,面对这里适度、宜居的城市化发展,村民用行动对仉锁忠作出了评价,他连续五届在村党委换届选举中以全票连任,群众“要求”他继续在窦店村为群众“掌门”。他因此被评为全国劳模,窦店村获评“北京最美乡村”。

“窦店村是一个汉、回、满、蒙等民族共居的4500多人的大村。窦店村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各项富民政策。几十年来,窦店村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靠的法宝就是这个。”仉锁忠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我将继续弘扬劳模精神,带领全村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把窦店村建得更美。”

□本报记者 闫长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