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建设专场。会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介绍相关情况。
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7131个
截至2018年底,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7131个,平均覆盖率达98.85%。建成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一刻钟(15分钟)文化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免费开放。市级设施包括首都图书馆和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区级设施包括22个图书馆, 20个文化馆。街乡级设施共有330个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村级设施共有综合文化室6757个,全市共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4295个,数字文化社区300个,24小时自助借书机177个,北京市共享工程数据资源总量已达797TB,在数字文化社区高清交互平台发布的视频资源有1079.8GB,1410.2小时。
全市公共图书馆读者“一卡通”覆盖270个街乡,实现通借通还。构建完善公共图书服务、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大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体系。制定实施《北京市优秀群众文化项目扶持办法(试行)》,扶持292个群众原创节目、群众文化队伍、品牌活动。
两万场文化活动贯穿全年
据介绍,本市每年围绕歌唱北京、舞动北京、戏聚北京、艺韵北京、影像北京和阅读北京六大板块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每年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展览展示、诗文朗诵、文化讲座、阅读体验、书画赏析、文艺演出、游园登高等形式,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首都市民音乐厅”,走进高校、中小学、图书馆、影剧院、社区、部队、远郊区,共演出106场次,现场观众83000多人,网上观众500万多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免费欣赏高雅音乐。自2016年起,连续4年组织开展“文化惠民逛庙会,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累计向首都市民发放11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抢票率均达100%。
每年组织“万场演出下基层”,举办“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周末场演出计划”“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公益演出。打造“北京市创新文化惠民常态化品牌项目”,推出惠民低价票补贴政策,逐年增加补贴金额、补贴票数。2012年政策出台至2018年底,累计补贴低价票116万余张,补贴金额1.3亿元,受益观众达289余万人次。
舞台艺术发展精品迭出
1978年北京市8个市属艺术院团演出总场次1992场,国内观众294万人次,演出收入只有55万元,到2018年,全市139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达到24684场,平均每天上演近70场,吸引观众1120万人次,演出收入17.76亿元。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2014年至2018年,市属文艺院团新创剧目150余台,复排加工剧目180余台。7台剧目获“文华大奖”,15个剧目获“五个一工程”奖,11个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59人次获得“梅花奖”。其中,在近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昆曲《红楼梦》、评剧《母亲》、舞剧《天路》连续问鼎最高 “文华大奖”。
创新形成创作、排练、演出全链条艺术创作扶持机制。率先设立首支省(市)级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每年投入1亿元,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推广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方向开展资助。2016年设立至2018年底,累计资助项目329个,资助资金超过3亿元,扶持引导了一批优秀艺术作品和品牌文化活动。率先建立全国首家剧目排练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服务在京注册的所有文艺院团,扶持原创,形成剧目培育和孵化基地。2015年11月运营至2018年底,剧目排练中心共接待406家文艺团体、591个排练剧目,排练厅使用11640次。作为“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崭新尝试”,率先建立全国首家剧院资源统筹平台——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实现艺术生产单位、演出场所和观众三方受益。2015年11月运营至2018年底,累计演出376台680场剧目。
七届惠民消费季累计实现消费720亿余元
本市陆续推出惠民文化消费季、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文化消费品牌榜、文化消费空间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其中,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自2013年起已连续举办七届,累计实现直接文化消费720亿余元。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至2018年底累计提供消费补贴1.1亿元,直接撬动文化消费7.8亿元以上,券额抵扣与合作单位专属折扣、优惠活动等叠加,总计为北京地区消费者提供优惠约3.33亿元。
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数字创意、内容版权两大主攻方向,聚焦创意设计、媒体融合、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博非遗、艺术品交易、文创智库等九大重点领域环节。积极对接“互联网+”战略,制定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若干措施,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今年1-5月,“文化+互联网”领域实现收入占文化产业收入的42.8%。
本市综合运用银企合作、建立平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设立基金等多种手段,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2018年,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679.8亿元,同比增长19.3%。推出“投贷奖”联动政策,通过“政策+市场化平台+服务+生态圈”的模式,实现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财政支持资金的无缝对接,在大幅提升文化企业融资成功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18年底,“投贷奖”累计支持项目1354个,支持金额7.95亿元,拉动投资700.82亿元,放大倍数达88.15倍。
相继启动近百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
加大老城文物保护力度,相继启动太庙、大高玄殿、历代帝王庙、地坛、月坛等近百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全面改善了相关文物保存状况,推进胡同和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为了保护历史风貌,基本完成全市市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修订工作,依法严格控制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建设项目,初步形成老城整体保护规划阶段性成果。
制定实施《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落实《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统筹规划、科学保护长城、大运河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自2000年以来本市共开展长城保护工程96项,市财政投入约4.7亿元。其中箭扣长城修缮工程已经成为国家文物局指导推介的长城维修示范点,为全国砖石长城的修缮提供了借鉴。同时,为了加大对长城的保护力度,今年成立了北京市长城保护员队伍,目前已达463人。
积极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后,组织编制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为明确北京中轴线申遗路线图,2018年完成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并成功举办了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议。
与此同时,实施了“中轴线文物保护修缮计划”,2012年以来对中轴线文物的维修保护经费投入达5亿多元,先后开展了景山寿皇殿、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天坛、社稷坛、太庙等重要遗产点的维修保护、腾退开放、展示利用工作。
全市有线电视注册用户数达597.48万户
公共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传输体系不断健全,制定《北京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实现中央、北京和当地三套广播、四套电视节目北京地区无线覆盖,北京新闻广播全覆盖。完成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实现中心城区及部分远郊山区12套中央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北京电视台实现北京卫视、北京新闻、冬奥纪实3个频道高清节目在中心城区的无线数字化覆盖,持续推进市、区两级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作。
持续推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共传输180余套数字电视节目和18套数字广播节目,传输数字节目数量、高清节目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北京市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普及推广工作作为一项政府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10年(2009-2019)的推广使全市530多万户居民收看到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截至2019年7月,全市有线电视注册用户数597.48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539.7万户,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
□本报记者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