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视窗
3上一版
 
用爱守护“孤独的天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爱守护“孤独的天使”

老师们每天放学都会在一起交流,根据每名孩子的情况制定教学方案。
一个简单的水果蔬菜的认知重复几十次是“家常便饭”。
这里有音乐治疗、游戏教室等在内的32个功能特色训练教室。
年轻的老师群体最放松的时间就是吃饭的时候。
小鹏(化名)的快乐就是下课后被任老师“举高高”。
对于进入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的孩子,任老师会跟着进班上课,引导孩子融入集体。
 

没有正常的上下班,针对每个孩子定制一对一教学教案,教学中一个简单的动作老师往往要重复几十次甚至上千次……这就是孤独症特教老师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走进北京市彩虹村庄康复中心,这所专门为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教育和康复训练的机构里,虽然听不到孩子的欢声笑语,但这里依然可以看到孩子纯真的笑脸。这些接受融合教育的孩子普遍存在与其他人正常沟通交流的障碍,他们年龄在3至7周岁。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老师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任晓敏,彩虹村庄康复中心一名“80后”特教老师、教研室主任,从事自闭症教育教学工作已有14年,主管教学研究、儿童训练、家长培训、师资培训等工作。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他放弃了其他优越的工作,毅然投身特教事业,用耐心、爱心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生活技能。

对于一位性格开朗的男老师来说,每天面对这些孩子,他早已习以为常。“比如教这些孩子认识苹果,通过识字卡片、模型以及实物,反复强化,他们才能从一堆东西中找出苹果,这个过程花了近两个月时间。”任老师说起这些很平静,脸上没有丝毫的嫌弃和埋怨。

据了解,每个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老师都会先对孩子的障碍情况进行专业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孩子制定康复干预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开设家长课堂,对于孩子的康复干预不可能单纯地依靠课堂来完成,相当一部分时间需要在家中完成延伸教育。孤独症孩子最大的困难就是表现在社交沟通能力上,还有一些固执的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因此,从教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优势,去理解、接纳他们的一些兴趣和特点,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优势,帮助他们进行康复教育。

“与其他教学辅导机构不同,对孤独症孩子的教育没有统一教材,每个孩子每天的教学方案都是老师根据孩子的状况一对一单独制定完成。因为每个孩子的程度都不一样,存在的问题也不同,教起来千差万别。”任晓敏说,“在这里没有分数的衡量,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考试,老师不会奢求学生将来能出人头地,只希望他们康复后可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今后可以融入社会。为了实现这份希望,我们会将爱与智慧传递给这些残缺的孩子,帮他们的生活回归到正常的人生轨道。”

□本报记者 孙妍 摄影报道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