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30年没休过 完整双休日
三十年驻守乡村课堂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十年驻守乡村课堂

郭卫东
通州区漷县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从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到知天命的学校骨干,三十多年过去,她教过的学生一批批毕业,讲台下,不觉间坐着的已是学生的孩子。有过进城区的机会,也有过更好的发展前景,但通州区漷县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郭卫东还是选择守着乡村孩子。

从事语文教学,源于郭卫东对学科的热爱;扎根漷县中学,透着她对这片土地的痴情。静静地捧起书本钻研思考,那是郭卫东人生的惬意与享受,读王荣生,读于漪,读钱梦龙、余映潮……纸张翻阅间,滋润了自己的心性,盘活了教学的思维。围绕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这一核心,郭卫东结合学情和文本特色创设情境,深入开展“品读”教学,给学生提供开阔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动脑思维,开口表达,动手写作。

农村的学习环境不比城里,学生学习习惯往往不好,这让郭卫东操碎了心。“这些孩子的家长受学历水平、教育程度等限制,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都不到位,乡村教师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郭卫东说,近几年学生受手机影响较大,家长又指望不上,想要教出成绩,老师们更要依靠在校时间。“面对严峻的教育形势,我认为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努力钻研教学,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关键一环是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而学生的需要是教学设计的基点。由于学生课下自觉学习习惯差,预习效率不高,因此,我把预习环节安排在课上,培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课的第一节安排学生自主预习,通过书面调查等方式,采集学生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很多学生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一首古诗背下来,转眼间便忘得一干二净。她认为,孩子学习能力有,灵性也不差,最需要的是老师持续的鼓励与支持。“掰开了揉碎了,让他去理解领悟诗词的要义,一次背不下来便辅导他两次,甚至更多次。孩子不怕背不下来,就怕你放弃他。”

每当那些平时总不及格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及格了,郭卫东心里除了成就感,还有安全感。她说,这样能让自己觉得无愧于家乡,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名号。“家乡想要振兴,想要建设发展,想要跟上副中心的步伐,这代孩子肩负着使命。让他们学有所成,哪怕是今天超越昨天,都是一名乡村教师在此坚守的理由。”

教过的学生的孩子又成了自己的学生,郭卫东笑言,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轮回”了。“我教的孩子长大了,成家了,立业了,如今又要教他们自己的孩子,这证明我还在这个学校里,没离开过他们,没放弃过他们。”

郭卫东说,城市需要好教师,乡村更需要好教师,这里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牺牲更多的时间,教师应当拥有自己的信仰。她认为,这份信仰既是平凡,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那份执着一样,扎根乡村三十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只等学子功名就,师生相拥“俱欢颜”。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