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卡如乡,雅鲁藏布江边,来自北京平谷的1万株桃树挂果了。这是来自北京平谷区援藏干部赵金祥的金点子,与雪域高原的“土著”桃花相比,这片桃林还担负着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重任。
赵金祥,男,汉族,1972年生人,中共党员,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原调研员,现北京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北京市第八批援藏指挥部党委第七支部书记,尼木县领队,挂职拉萨市尼木县县委常务副书记,分管尼木县域经济、“三农”和北京市对口支援工作,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
刚入藏即谋思脱贫对策
尼木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中南部,距拉萨市区15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最高的村落达到5500米,是一个半农半牧以农业为主的藏族聚居县,全县辖7乡1镇32个行政村127个自然组,总人口36405人(其中农业人口3100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89户,贫困人口5450人,2015年财政收入仅为5560万元,经济总量在拉萨市各县区排名处于末位,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6年7月,赵金祥作为一名基层援藏干部领队,带领一行八人来到拉萨市尼木县。上任伊始,赵金祥便听说了在北京援建的四个县区当中“当雄苦,尼木穷”的说法,这使得初上高原的他着实感到了肩上的压力、责任和紧迫感。
卡如乡,以青稞种植为主,为农户自用,不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经测算土地年亩产出仅为1400元,当地干部群众告诉他这里多少年来都是这样的。“为什么不种植经济作物呢?”“农民脱贫增收靠什么?”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着这样的问题。
吞巴乡,藏文字创始人吞弥藏布扎的故乡,藏香发源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却少有人知,“优势资源为什么不能发挥作用”一个个思考持续涌现。
就这样,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他走遍了尼木县一镇七乡。了解了当地的基本情况,产业结构单一,生产与经营方式传统,生产、经营、市场要素缺失。其中一产仍是以青稞粮食种植为主的一元化结构,虽然是农业县,但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0.8亩,农牧民依靠一产产不了现金收入;二产体量小,仅为藏香、藏纸等传统手工业;三产滞后,形成了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少,以业脱贫乏力和转移就业困难的局面。
引入平谷大桃产业扶贫
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经过认真思考,赵金祥便确定了自己三年的工作重点,首先要为县里谋思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主攻方向;二是围绕主攻方向,实施一批中项目,建立产业发展体系;三是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当地新型经营主体。
他提出了“补短板”,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藏鸡、牦牛、特色种植三大主导产业。
来自大桃之乡平谷的他首先想到了发展以大桃为主的果品产业,家乡的大桃产业支撑了全区农业的半壁江山,每亩效益可达一万元以上,如果能成功引进,这里的农民亩效益可净增十至二十倍以上。“拉萨缺水果,但这里是高原,栽桃树能行吗?”方案一提出,他便听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反对声音。“改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试了才知道行不行。”他回答,一切都是未知充满挑战的,但他想在这三年里为当地藏族同胞干点事,留下些有用的东西,一旦成功,尼木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没有停下脚步,心中激荡着“为民谋福多壮志,敢叫尼木换新颜”的想法。
他调阅了尼木地区近十年的气象资料,发现本地的常年积温与平谷相似,昼夜温差大,利于果品品质,结合调研中也发现了当地有几百年的野山桃,这使得他的信心更足了。随后,他邀请了北京平谷果品办技术人员来到尼木考察,很快制定了具体苗木引进及技术人员“组团式”技术支持的相关方案,并将方案融入到了北京市“十三五”计划外援藏资金使用项目中。
2017年清明节前后,从北京平谷引入的精品大桃八个品种共计一万株,在尼木县全部栽植完毕。尼木三四月份的天气反复无常,时而烈日炎炎晴空万里,时而狂风大作尘土飞扬,且是气压、含氧量最低,是高原反应最强烈的季节,赵金祥挂心树苗的存活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地里,仔细观察苗木的生长情况,随时根据苗木的状态研究实施了高原防风、防晒、防旱的具体措施和具体办法。按他的话讲,当时着实是捏着一把汗,撑着一股子劲儿。功夫不负有心人,五月下旬栽植的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从地里回来的路上,他流出了激动的泪水。现如今栽植的苗木已成功挂果。
统筹资源优势精准扶贫
在实际工作中,赵金祥清醒地认识到,针对尼木县的传统现状和所面临的脱贫攻坚艰巨任务,产业结构调整是基础,但成功与否更在于引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这也是当地生产、经营、市场要素缺失,产业传统,结构单一的,脱贫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他极为关切的事情。
两年来,他充分利用北京后方和本地资源先后引进北京北控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五院神州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七芝堂集团等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入住尼木县,以参股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参与新建项目经营,并加快培育本土经营主体。形成了“政府搭台、贫困农牧民主体、企业专业化经营”的项目运营保障机制,并建立了“直接带人、经营联户”的精准扶贫机制。
目前,重点项目的建设已全面展开,并陆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7年项目所在地卡如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及卡如村集体共计收入368.59万元,2017年项目建设期内实现分红,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达到脱贫线标准。
2018年,由域上和美文化旅游集团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合资的经营公司已与8家旅行社签订合同,年内计划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利润300万元,贫困社员人均增收达到9000元。同时,还将带动县内藏香及雪菊、藜麦种植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73人脱贫增收,进而整体拉动全县农业产业调整增收惠及3.1万农牧民。
□本报记者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