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国内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复旦大学迎新亮点多
假期“恶补式旅游”为哪般?
大学开学“三大件”折射70年变迁
校车检查迎开学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被褥、脸盆、暖壶”到“电子书、按摩仪、平衡车”
大学开学“三大件”折射70年变迁

 

高校开学季即将到来,51岁的李佳兴冲冲准备给刚考上大学的儿子购置生活用品,但都被婉拒了:基本用品学校都配齐了,“快递也很方便”,没必要大包小包带很多东西。

李佳很感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带着脸盆暖壶,提着沉重的行李,从海南乡下用了3天才抵达武汉的大学。他听叔父——一位50年代的大学生说,当年上大学,他背着铺盖卷,拎着母亲手缝的布袋,里边就装着几件打补丁的衣服。

天猫最新数据显示,除了手机、电脑和平板之外,2019年大学生的开学行囊里又增添了“新三样”:电子书、按摩仪、平衡车。

从生活必需品到时尚消费品,新中国成立70年间,大学生入学装备发生的巨大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三大件”:几代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入学记忆

1964年,福建学生李德坚第一次离开家乡,坐了48小时的火车,几经辗转来到清华大学。彼时,他随身只带了一个藤条箱,里面装着几件从高中就一直穿着的旧衣服。

上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经济水平不高,大学生入学行囊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衣服、被褥、饭碗”或“脸盆、暖壶、搪瓷缸”,都是常见的开学“三大件”。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大学生的入学配置也有了新变化。对于追赶“时髦”的年轻人来说,钢笔、手表、收音机成为新的“三大件”,一些不常见的小电器备受追捧。

1985年入学的杨萍回忆,“那会儿‘随身听’是奢侈品,我有个日本的‘随身听’,全班同学都抢着借”。

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1998年入学的谢先生说:“传呼机从数字显示到汉字显示,只要有新花样,父母就尽量给孩子装备。”

2003年入学的李晶说,对于不少“80后”大学生来说,手机、电脑、MP3是最常见的“三大件”。她记得大一时买了台摩托罗拉手机,但只能发短信和打电话,仅有的游戏是贪吃蛇和俄罗斯方块。

近两年,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开始集中踏入大学校门,他们当中一些家境富裕的群体追求的“三大件”,已超越基本生活需要,转为市场消费潮流的风向标。

时代不断变化,对大学生活期许各不相同

纵观70年入学装备的演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少,个性化用品越来越多。1964年考入清华大学的王健华记得,进入校园看到很多人拿着网兜,里面装着脸盆、毛巾,“当时大家穿着都一样,生活水平也都一样”。

而如果打开2019级大学生的行囊,则会发现各种可能:公仔、画具、吊床、无人机、投影机、护肤品……淘宝大数据显示,零食、电竞、养生、连衣裙、考研等成为开学网购热搜,而且需求呈现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行李越来越小,装备越来越贵。1985年,杨萍坐火车上大学,从内蒙古到北京再转至西安,一共花了36个小时。仅行李箱大概就有三四十斤,还不包括托运的被褥。

而对于不少2019年入学的新生来说,“空手到”和“开学寄”已成为开学季的打开方式。一方面是发达的网购、物流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不断升级,为学生提供了统一的基本生活用品。

今年入学的王一冰仅准备了一个行李箱,装着应季衣物、电脑、护肤品。至于收纳箱、床单等生活用品,她都是到校后购置的。

开学用品正变成具有仪式感的礼物,有的家庭投入不菲。2019年天猫开学季数据显示,要配齐手机、电脑、平板的“老三样”和电子书、按摩仪和平衡车的“新三样”,上万元的花销稀松平常。

随身携带的物件,也印刻着几代大学生记忆与情感的烙印。

上世纪50年代上大学的李怀远说,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是当年青年知识分子共同的追求。“漫卷诗书喜欲狂”,带着一箱书入学的77级大学生李彬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80年代上大学的杨萍说,“知识改变命运”是对大学生最铿锵的激励;90年代入学的余维泽说,上大学让我有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今年刚上大学的吴菲菲则说,我想在诸多可能性里,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管窥行囊:经济腾飞 社会变迁

从大学生的行囊中,可以透视经济腾飞、社会转型的诸多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很低,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7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就达到2822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近60倍。

李德坚说,当时为了省钱,他每月会有4天不吃菜,“省下来的一块二很管用,可以买笔记本”。“那时5块钱攥在手里,能熬一个礼拜,买个西红柿、鸡蛋都得琢磨半天,不敢买”。王健华回忆,“现在可不一样了,谁还会巴巴地数着发工资的日子呢?”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严飞说,从大学生入学“三大件”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发展的显著变化,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是家长对于教育投资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回报的进一步期待。

7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1952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当年共录取新生6.6万人。1977年,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名应考者走入考场,录取率为4.8%。2018年,中国高校招生790.99万人,毛入学率已达到48.1%。2019年预计毛入学率将超过50%,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王健华教授说,“现在,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很大,大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个人价值的追求更加多元。”但同时,她期待,“应加强培养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在不断扩大国际视野、实现自我的同时,深深扎根脚下的土地,努力回馈社会”。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