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军校报到第一天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期待您的来稿
幸福如此简单
村级小学 变奏曲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级小学 变奏曲

 

我是生长在农村的70后,记得父亲送我上小学时,看到学校瓦松摇曳、泥路土墙、教室昏暗。“这校园怎么还是我上学时的老样子!”父亲重重叹了一口气说,“最早村里没学校,孩子上学都要走七八里路到外村上。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盖了一所学校,我正好到了上学的年龄。没想到过了几十年学校也没啥变化。”父亲把我送进教室,我虽然也不喜欢这破房子,但没办法,只好坐在父亲曾经坐过的教室里完成了小学学业。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师范毕业回到了母校执教。走进校园,土路铺了砖,门窗油漆一新,操场上有了活动器材,除此之外,学校还是老样子。我的宿舍兼办公室是在教室后边用砖隔开的一间小屋,高粱杆儿的棚顶,成了老鼠的“运动场”。早晨起床,被上一层土,脸上一脸灰。校长给我找来一些旧报纸,再加上几个老师帮忙,用了一下午,用纸把宿舍糊得满满的。老师们开玩笑说,我住进了中国的“白宫”。

“百校工程”,我们学校成了首批帮扶对象。短短9个月时间,一幢三层高,15间教室的大楼拔地而起,白色瓷砖的墙体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铝合金窗户宽敞明亮。村里又投资对学校进行了硬化、美化,使校园地面平坦洁净,花坛里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后来,驻村工作队来了,多方筹集资金更换了学校的桌椅。这么快的变化,是我以前连想也不敢想的。

没过几年,政府实施“一费制”,有困难的家庭“两免一补”,后来所有学生的学杂费、书作费等一切全免,学生只需背上书包高高兴兴地到校学习就行了。对于困难家庭,村里还有最低生活补助。

进入新世纪,学校不但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等常规设施逐渐添置,而且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高科技教学设备也一应俱全,学生的上课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老师备课可上网查资料,下载教案、课件,取长补短,上课用多媒体,生动有趣。学生坐的是刚刚更新过的桌椅,还能看上远程教育,听北京、上海等地优质校的专家讲课。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我们的村小学教室也用上了电子大屏,操场铺上了塑胶跑道,到处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和城里的小学一样清新亮丽。

回顾村小学的历史,它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设施配置日新月异,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可以肯定,随着祖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我们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赵利勤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