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低头结缘甲骨文 抬头专注每节课
王静:三代传承 守护绿林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文字领域专家黄天树:
低头结缘甲骨文 抬头专注每节课

 

今年是甲骨文出土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事件,首都师范大学古文字学领域资深专家黄天树早在7年前就着手编纂《甲骨文摹本大系》,带领团队成员临摹甲骨文,平均每个人要摹写8000多片,字数达到10万。年至七旬依然潜心研究,只因他不舍与甲骨文的那份缘,不舍“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因一篇报道 走上甲骨文研究之路

1978年6月29日,是当时29岁的黄天树生命中不平凡的一天。这天,《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记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裘锡圭》的文章,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裘锡圭研究甲骨文的事迹。读到这篇稿件后,黄天树被裘锡圭先生严谨认真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并由此产生了研究甲骨文的兴趣。

1985年,黄天树在北京大学师从裘先生开始博士生涯,走上了甲骨文研究之路。他对古文字研究达到痴迷的状态,在他的家里,一眼望过去最显眼的物品就是书。除了书架,只要是空余的地方,都被一摞摞的书籍占满,是名副其实的“书屋”,也是他的资料室和小型图书馆。

他不仅藏书多,读书也非常“狠”:跟随他几十年的书籍的内页上基本没有空白,红红绿绿尽是笔记;纸张已经翻软、翻烂,连后加上的衬纸都已经翻软了。正是有着这样严谨的钻研精神,他在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中国语文》《考古》《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了《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甲骨金文论集》《黄天树古文字论集》《甲骨拼合集》(主编)《甲骨拼合续集》(主编)《甲骨拼合三集》(主编)等一系列学术专著,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成为当今国内甲骨学领域影响重大的著名学者,担任了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甲骨文研究平台主任。

他先后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被市政府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称号,荣获“首都劳动奖章”“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19年,他被评为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是什么支撑着黄天树一直进行着相对冷门的甲骨文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他很淡然,但话语间充满对这门学科的深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甲骨文研究再冷门,也总要有人去搞。一直以来,甲骨文研究都属于基础研究,沿用到现在,我们现在所用的汉字源头就在甲骨文。材料数量大,内容很丰富,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和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研究是一门绝学,但是绝学不能真绝。”

他说:“现在中央提倡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专门提到甲骨文这种冷门学科要有人来搞,而且要有传承,国家对这些冷门学科还给了经费和项目方面的支持,让学者们更加有信心。”他说这段话时,语气中满是欣慰和坚定。

认定了一件事就一定要去做,并且要做好。黄天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的心中,只有肯低头的学者才能真的“干出活”。

修改学生论文 意见几乎写满空白处

“改文章像扫落叶一样”,这是裘锡圭先生对黄天树说的话。他听进去了,并且身体力行。

“博士生的论文都是在毕业前的年底时段交,为了给学生指导好论文,黄老师会利用寒假时间,把每一名博士生的论文一字一句地读上一遍,用红笔标红,甚至细致到把标点错误都改过来。改完以后,黄老师还会把学生叫到家里谈论文的修改,并把作为甲骨文研究的原始材料——《甲骨文合集》搬出来,然后把论文中的相关材料跟《甲骨文合集》一个一个对照,经常一谈就是一天。”提到论文批改,黄天树的博士生说。

黄天树扫落叶式的改文章方式不仅应用于博士生,对待其他学生也一视同仁。在参与本科生答辩的时候,他会提前把手里所有的论文全部看一遍,依旧用红笔标红,在空白处还会写上修改意见。答辩结束后,有的学生拿到黄老师修改过的论文一看,稿纸上几乎已经没有可以再下笔的地方。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他的学生也耳濡目染,把这种扫落叶修改文章的方式应用到自己的论文撰写和修改中,由此产生大量优秀的论文作品。博士生姚萱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还获得上海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博士生赵鹏的博士学位论文荣获第六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博士生王子杨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2013年度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又获得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论文《释甲骨文中的“阱”字》获得首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二等奖。

孔夫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黄天树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他以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

课堂座无虚席 外校学生专门来旁听

“勤勉多思”“凡事认真”“刻苦用功”……这些词语是黄天树的学生评价老师时的常用词。

他喜欢把对书籍的心得体会写到书上,还会附上纸条,甚至根据不同的心得体会用好几种颜色的笔记录下来,并根据不同学科分门别类,遇到特别珍贵的材料还要手抄下来。每次上课前,学生都可以看到黄老师的书上写着满满的笔记,有学生戏称“黄老师的书像地图”。

一般来说,一级教授过了60岁就不再需要给本科生上课了,可是作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树常年坚持为本科生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将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并且每次讲课前都精心备课,在讲台上一直站到了七十岁。

同事担心老人的身体,善意地劝他少上点课,但他总是微笑着回应“学生爱听,我身体也还可以”。多年以来,他的课座无虚席,不仅有本校、外校的学生,甚至还有外省市的学生专门请假来听黄老师的课,感受他的学识和风采。

黄天树的认真态度不仅仅体现在教学上,还体现在研究上。今年是甲骨文出土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事件,他早在2012年就开始着手编纂《甲骨文摹本大系》。为了提取到最准确的甲骨文拓片,黄天树带领团队成员开始临摹甲骨文之路,一干就是7年。

为了摹写一片甲骨,年轻人一坐就是大半天,大样出来后遇到不清晰的地方,要找原始文献进行校对,又要再看一两个小时。7万多片甲骨、近100万个单字的临摹,只有9个人,平均每人要摹写8000多片、10万字。甲骨文研究中心成员王子杨说:“工作强度很大,黄老师岁数大了,我们都劝他回去休息。可是他一直不肯,坚持自己校对,他的认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因为年至古稀,今年春季他从首师大退休。但是他放不下甲骨文情缘,又加入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继续从事甲骨文研究。风雨无声润桃李,黑白有形画春秋,这,就是一代古文字大师的风范。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王刚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