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我走上工作岗位,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保障燃气设施的安全,保证安全稳定的供气是我们每个燃气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于燕平是北京市燃气集团研究院标准研究部部长,对于守护燃气安全,她从未掉以轻心。
于燕平1993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大学燃气热能专业。工作后,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承担编制了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等各级标准40余项,从事安全科研类项目10余项,推进燃气系统安全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上迈进。
积极科技创新
保驾重点工程
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奥运会的安保是首要任务。遍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的燃气管网,安保任务更是重中之重。
可是,这些管道埋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发生泄漏不易察觉。而这些泄漏点就像一颗颗不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燃气管道的泄漏检测成为保障奥运安全的重要工作。
以往,通常采用的检测方式是“打孔检测”法,就是沿着管道走向,隔几米打一个孔,用检测仪伸到孔内检测是否有燃气成分。这种做法一是不准确,由于地下有沼气的存在,沼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检测结果有近一半是错误的,开挖后找不到管道漏点,发现是沼气干扰了检测结果,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而且,这种检测速度非常慢,一天一个检测组只能完成一到两公里的检测。如此慢的检测速度,对于北京一万多公里的燃气管道而言,要在奥运会之前完成全部检测普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一难题,当时在北京市燃气集团输配分公司技术科的于燕平开始上网学习,了解当时最为先进的检测技术。
“我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检测设备,发现有几种设备特别适合于埋地燃气管道的泄漏检测。”于燕平说,这其中有大范围普查的检测车,也有用于检测车辆无法到达的区域的手持式检测仪,更有用于远距离遥测的激光检测仪,但是这些设备各有各的优缺点,必须要打组合拳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于是,于燕平又着手编制了这些设备的使用标准,什么地方最适合用什么样的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通过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可以对燃气管道进行全方位的快速检测,检测速度提高50倍。与此同时,还减少了管道的误开挖,节约资金,最重要的是保证在奥运会之前完成对燃气管网的全面泄漏检测,为奥运安保提供了保障。
在此基础上,于燕平承担了《创新管网泄漏检测体系 确保城市燃气安全》项目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在集团内建立起了燃气管网泄漏检测体系,让泄漏检测工作走上正轨。
加强标准制定
推广科技成果
“正是通过这件工作,我知道了标准在安全工作中的重要性,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有标准来作为指导,作为我们的行动准则。”于燕平笑着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北京燃气在泄漏检测工作上取得成功经验后,还要把这个经验分享给全行业,让全国的燃气企业都能够消除泄漏隐患,保障管网安全。
于是,集团在2010年成功申报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燃气管网泄漏检测技术规程》行业标准的编制项目。
于燕平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战经验承担起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每一天看似普通的条款,实际上都有艰辛的汗水在里面。例如,设定的泄漏检测周期,字面上只有一年、二年,这样简单的数字。但每个这样的指标都是通过反复研讨、推敲甚至是实验论证的结果。
“周期定短了,企业要投入更多的设备和人力;若是定长了,又有可能在泄漏发生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事故。”于燕平说。
历经4年的艰苦历程,这本标准终于在2014年发布实施了。这本标准填补了燃气行业泄漏检测标准的空白,成为了全国的燃气企业在泄漏检测工作的指导。
为了标准的正确贯彻实施,于燕平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标准培训,让大家都能做到学好标准,用好标准。
标准从2014年发布至今,全国各燃气企业依据标准规范了泄漏检测各环节工作,以标准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为提升行业的管网安全性做出了贡献。
编制地方标准
让工作标准化
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一直都是十分重视,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4年起,就试点进行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2010年起,北京市也对所有企业提出了达标评审的规定。
于燕平从2013年起,开始从事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研究工作。承担起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委托的《北京市燃气设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用户服务规范化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她首先研究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要的各个环节,再结合燃气行业的特点,编制出一套《燃气供应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规范》(草案),又在此基础上申报了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编制过程十分艰辛,由于燃气设施体量大,数量多,又多是看不见的埋地管道,如何科学合理地设定各项评价项目和评分标准,体现企业的真正水平,成为标准编制重点解决的问题。
其次,由于燃气企业数量众多,标准的条款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的人打分要打出基本一致的分数,对标准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着这些要求,于燕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完成的标准在各燃气企业和评审单位试用后,普遍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用的标准,通过标准实施能够让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切实有效地提高。
2016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18部分 燃气供应企业》正式发布,成为北京市安全生产标准化百部地标中的一员。
自此,燃气行业有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标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重要的是各企业依据标准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全面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水平。
安全关口前移
改变被动局面
为了响应国家的要求,也为了真正改变被动抢修的局面,燃气企业将安全工作由隐患排查治理逐渐转变到风险管控上。大家都知道,燃气是易燃易爆的气体,又是给千家万户带来温暖的清洁能源,带来便利的同时,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
如何找到风险,科学地评估风险,对各级风险分级管控,成为又一攻关项目。接到任务到完成任务,于燕平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迅速组建队伍,研究风险评估方法,从众多的评估方法中优选中适合于推广的矩阵分析法。并按燃气设施的特点制定了14个《安全风险源辨识清单》,制定了《燃气设施安全风险源辨识和评估规范》。
最终,于燕平按期限完成了调研、分析、编制标准、征求意见和专家审查等科研项目必不可少的各个环节,而且完成质量之高也得到了项目评审专家的高度赞扬。2017年底,该评估规范嵌入到《北京市安全管理云服务系统》内,试点企业已在该系统上完成了近4000个安全风险源的辨识和评估。
除了直接与安全相关的课题和标准外,于燕平还从事了许多提升管网安全性能的工作。她承担的《管网技改评估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建立》课题,通过研究对管道定制了个性化的体检方案,不同级别的隐患管道区别对待,课题成果“评估模型软件”现已成功运用到对隐患管道改造决策中。
于燕平编制的30余项企业标准涉及工程施工领域、材料设备领域、运行维护等多个领域,从各环节提升管网的安全性,保证安全稳定供气。
家庭事业两不误
获最佳贤内助奖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标准化的人员,不同于冲锋在一线的安监人员,我们是在后方默默地起着助推的作用,看着一本本标准发布实施,我就特别地容易得到满足。”于燕平常说,付出就会有回报。
常年的研究工作,让于燕平对别人近乎苛刻,对自己更苛刻,要求一切必须做到完美。除了担任课题组长承担科研任务,她还是研究支部的支部书记,带领团队和研究支部的党员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奋战科研,5年时间完成了80余项科研任务。
不仅如此,于燕平还把做科研研究那股劲头用在家庭中,努力扮演好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给家人做各种美食,陪孩子进行手工制作,相夫教子。“我一直认为,一个女人最为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能为了事业舍弃家庭,而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毕竟家庭的美满才能保证更好地投入工作。”
于燕平说,在她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得过许多奖项。但她最看重的是我爱人单位给她颁发的最佳贤内助的奖项。“这是对我这个妻子的肯定,表明我在事业和家庭上双双取得了成功。”
25载岁月转瞬即逝,不知不觉间,于燕平已为北京燃气的安全事业奉献出她的青春,但她说自己还有激情。“我将饱含着这份激情继续潜心研究,让科研助推行业进步,让标准护航燃气安全!”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