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当代最著名的报告文学家之一,紧扣时代脉搏,作品充满前瞻性和引领性,《智慧风暴》《中国新教育风暴》关注中国产业转型、教育转型;《塘约道路》《中国有个滕头村》探索中国农村集体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书写了著名科学家南仁东不平凡的一生,探索新时代的国之重器。他的作品一经出版常常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深受读者欢迎,曾先后获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他就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学者——王宏甲。
《智慧风暴》:关注异军突起的中国高科技巨变
一个炎热的下午,记者见到了王宏甲老师,他深邃的眼睛里闪着光芒。
王宏甲是福建建阳人,与十三世纪开创人类法医学的宋慈是同乡。王宏甲1976年11月招工为建阳县冷冻厂职工,后调商业局、文化馆工作。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及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鲁迅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20多年前,他曾以一部《无极之路》打动亿万颗心灵,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广播文艺奖等多种全国性大奖。
世纪之交,《智慧风暴》与《新教育风暴》被认为是王宏甲最具前瞻性的代表作,后者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30集电视片,对中国新世纪的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
王宏甲曾赴韩国出席首届韩日中文学论坛,做《我的中华文明观》的演讲;赴法国参加首届中法文学论坛,做《世界需要良知——兼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演讲;赴俄罗斯参加国际文化对话会议,做《在圣彼得堡怀想阅读》的演讲。
他还先后应邀赴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安徽、广东、福建、湖北、浙江、山西、山东、贵州等地为党政干部作主题报告。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演讲达近千场次。所著《无极之路》被拍成中国第一部大型电视报告文学片(53集),根据他的报告文学《智慧风暴》改编的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均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市场陈列着希望,也埋伏着陷阱。你听到钱币在生长着钱币,那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声音。计算机正在许多领域取代齿轮,因特网正使人类获得空前的资源共享……这个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迁。”这是王宏甲长篇报告文学《智慧风暴》的开篇第一段话。
1998年,王宏甲站在中关村,看到了这个时代变迁, “中关村是中国知识经济的发祥地。”他对记者说:“20世纪中国生产力发展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就是像王选一样的中国科教知识分子直接登上产业的舞台,成为新兴生产力的代表。”
这天下午,他拿起《智慧风暴》,朗读自己在前言中写下的一段话,记者仍然能感受到他当初的心潮澎湃:“人类历史上经历这种重大变迁的时期并不多。我没有机会在两千多年前去采写那场生生灭灭、威武壮烈的社会变迁,我也不能在二百多年前去记述蒸汽机出现前后的欧洲巨变,但今天,我就站在中关村的土地上,目睹了这场与世界前途密切联系的历史性变迁。我如果没有认识到也就罢了,认识到安敢不言?我是渺小的,中关村里的风云激荡却是为中华开辟前途的伟大实践。我不敢说是为那里的英雄树碑立传,却是想为成长中问寻前程的青年提供一些可能有用的东西。”
采访和写作进行了一年多,在这一年里,王宏甲无数次走进中关村,北大和北大方正。采访不少专家、教授,他像一个补课的学生,虔诚、充满孜孜不倦的执着。
他的《智慧风暴》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两次将《智慧风暴》进行长达60天的长篇连播,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台和作者收到600多封听众和读者来信。人民教育出版社请作者缩写的《王选的选择》一文,被收入全日制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该书还被中宣部等六部委推荐为庆祝建党80周年10部献礼书之一。
《中国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教育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写完《智慧风暴》,王宏甲又将目光对准了教育改革。
“世上恐怕没有哪一项事业能比教育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更大。随着计算机取代齿轮的时代出现,世界各国都再一次面对着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重任。2001年9月,我国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创建信息时代新教育的突破口和发轫工程。”王宏甲在书中写道。
在实际的走访中,王宏甲发现,应试教学模式依然严峻,在课程改革的10余年中,一直与课程改革所倡行的素质教育如拔河般撕扯着广大师生。
“为克服顽固的‘应试教育’,我们应该追问教育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王宏甲这样写道。
王宏甲的报告文学创作,有一个独具风格的特点,即“探究性写作”。他创作《中国新教育风暴》时,在书中阐述了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他认为第一大任务是育人,包括培养高尚的人格、独立思考、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公民的权利观、职责观和义务观,从而使教育不仅具有个体的人生意义,并深具人类意义。第二大任务是培养人认识自然和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第三大任务才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王宏甲说,我国21世纪的新教育是一定要从深入持久的教育改革中创建出来的,因为其中凝聚着每个学生的愿望和前程,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它无疑将深刻改变新世纪中国人的学习方式、知识构成,提升创造性能力、提升人的素质,并有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写作的过程充满艰辛,但王宏甲充满自信。
数年中,王宏甲寻访了全国各地的课程改革实践,并融入了他个人对教育改革颇富前瞻性的思考,终于在2004年出版了《中国新教育风暴》,此书一面世,便引起极大轰动,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喜欢,被教育界人士评价为引领教育转型的力作。王宏甲被邀请到全国各地的教育系统去做报告。《中国新教育风暴》荣获鲁迅文学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再次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还被中央电视台拍成30集电视片,对中国教育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让王宏甲欣慰的是,2012年初,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从秋天起,中小学全面启用新修订的课标。新课标涉及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其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王宏甲说,此举正是力图克服为“应试”而死守着课本的狭窄教学模式,力图打开学生的眼界和胸怀。
从塘约村到滕头村:关注农村集体主义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
王宏甲一直以来都有着很深的农民情结,他长期关注农村的发展。他曾戏谑地告诉记者,他的读者群里,人数最多的是中国基层的农村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农村干部读者”这个数字能够达到上百万。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宏甲注意到了塘约村。塘约村,是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一个普通村庄。2014年之前,塘约村还是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经济不到4万元,全村有138家贫困户645个贫困人口,全村30%的土地撂荒。塘约村在2014年遭遇一场大洪水后,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重走集体化道路,用两年时间迅速走出贫困,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巨变。王宏甲的《塘约道路》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通过发展集体经济脱贫致富的“塘约经验”,为广大乡村发展致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2018年塘约村人均收入达到14120元,村集体经济达到362万元——这是2014年大洪水之前村集体经济的90.5倍。
很快,王宏甲又将目光对准了浙江的滕头村。“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到底行不行?塘约村只有几年的经验,如果人们还有怀疑的话,可以看看滕头村。”王宏甲说,“新中国建立后,滕头村从走上互助组、合作化道路以来就一直坚持走集体主义道路。它的发展,不是只有农业,而是一二三产综合发展,特别是很早就注重绿色发展,确确实实收获到巨大好处。可以说,滕头村的实践,是当今全国许多农村实现乡村振兴可以学习借鉴的一座宝库。”
在去滕头村采访的过程中,王宏甲受到了不小的震撼:滕头村婴儿一出生就可领取每月1500元的福利;每个辛劳了一生的村民,都有退休工资,最低每月3500元;一旦落户本村,青年一旦领了结婚证就可以去领一套精装修的复式套房……
王宏甲说,滕头村在人均不到一亩的可耕地里,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值得全国很多农村借鉴。他们建有全国第一个村级环境保护委员会,投资一千多万元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村级PM2.5监测站。在雾霾成为国人忧虑的日子里,他们的村庄号称“能出卖空气的村庄”——旅游业竟然把本村发展成国家5A级景区。他们获得联合国有关组织颁发的“全球生态五百佳”和“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奖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个村庄用实践为绿色发展理念做了最好的诠释。
在写作《中国有个滕头村》时,王宏甲一直在试图总结滕头村集体主义道路成功的经验。他说,“一犁耕到头,自己救自己。”这是滕头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傅嘉良的名言。前半句讲的是跟着共产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后半句讲依靠全体村民力量建设自己的家园。“党领导下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滕头村巍然耸立、共同致富的经验精髓。”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自力更生也是新时代的国之重器
2017年11月,王宏甲接到让他创作一部南仁东生平事迹长篇报告文学的任务,接到任务的第二天,王宏甲就去了贵州天眼基地。
在采访中,王宏甲看到了真正的生命并不因为身体的逝去而消失,南仁东还活在他的同事和学生们的心中,还栩栩如生地活在贵州干部和农民们的讲述中,甚至活在那条跟着他跑遍基地每个角落的狗的身上。“凼凼”是南仁东在平塘县大窝凼工地收留的一只流浪狗,每次南仁东来工地的时候,“凼凼”就跟在他的身边,形影不离。南仁东来了,“凼凼”最先知道,马上就迎上去,“后来南仁东去世了,有一个月圆之夜,‘凼凼’坐在FAST高高的圈梁上,昂头对着月亮,发出撕心裂肺的长啸,其声之悲,催人泪下。我由此体会到什么叫不朽。”王宏甲说。
中国天眼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工程,它标志着中国天文挺进到世界天文科技的最前沿。最初的十多年,南仁东曾力争把“大射电望远镜”这个国际项目引到中国来,却未能实现。在极端的困境中,南仁东反省道,多年来我国在“引进”中忽视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损失很大。由此他决心找回“自力更生”的精神,向国家提出完全由中国自己来独立创造,得到批准。此后,近200家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包括100多位科学家在内的5000多人直接参与中国天眼建设,巨大的研发力量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仿佛瞬间迸发出来,最终实现了“弯道超车”,成功研发出了FAST。
王宏甲跟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细节:在召开这部作品的研讨会时,南仁东的助理、科学家张承民说过这样一段话:“南仁东在最艰难的时候曾经说,假如世界看不到天眼的成功,那么世界将看不到我们的奋斗。今天我们幸运地看到了二者。中国天眼已经屹立在贵州,大家随时可以去看,但南仁东带领大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则不然,如果没有《中国天眼:南仁东传》这部作品,那些奋斗历程会逐渐消失在历史深处。大射电望远镜是物质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精神的,物质和精神密不可分。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民族精神的重器,二者都值得推向世界。”
“如果全国都像时代楷模南仁东这样找回‘自力更生’的精神,则新时代中国的前途不可估量。这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开掘出的重要主题。我应该写好南仁东这个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他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满身都是工农气息’的中国式科学家。这样的传记,就是中国故事,也是新时代精神的写照。”王宏甲说。
记者手记:
文学就要发挥出拯救人心的作用
“文学要走出文学界的圈子,深入生活,为时代而写,更要深入文化……文学艺术最大的社会作用,就是要在钱财横行、权势霸道,人的精神流离失所的地方,发挥出拯救人心的作用。”王宏甲这样说。
那天下午,在35度的大太阳下奔波了一个多小时,终于采访到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老师,这一聊,就是将近4个小时……
最近很火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王宏甲老师写的很独特的人物传记,理性严谨,又充满诗意。作家以文学形式联通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哲学,有对科学家南仁东辉煌一生的礼赞,更有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科学家精神的致敬。国之重器,乃精神也。那些将生命全部献身于祖国的科学家们,值得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王宏甲的作品奔放着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交响,情感与思想并臻,叙事与论述交融,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创造出一个独特的阅读世界,唤起了人们对阅读新的兴趣和愉悦。
“寸土万担泥,双肩挑日月。弯下腰身,你理解了奋斗……”这是《中国有个滕头村》里写在卷首的诗。在《中国天眼:南仁东传》里,王宏甲老师写道:“当世界再一次变成需要重新认识的对象,人生也会成为陌生的难题。真正的经验早已存在,伟大的复兴起于继承。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则是更宝贵的国之重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精神性的国之重器,让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国人都该思考,并要去积极践行的重大历史使命。从这个角度上回眸王宏甲老师的作品,则更能让人找到历史的纵深感。
□本报记者 余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