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泰山皮影的由来
在巍峨的泰山脚下,有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时需要一个人“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相当于五官、四肢、头脑一刻都不能闲着——这就是皮影戏业界中最古老、最高超的表演技艺——十不闲,即“皮影独角戏”。据国家文化部2006年首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得知,泰山皮影中的“十不闲”皮影戏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家单人皮影戏,由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72岁的范正安完整地传承至今,范氏家族代代传承,绝无仅有,弥足珍贵!
相传皮影戏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史记记载齐国人巫师李绍翁给汉武帝帷幕灯影的故事成为世界皮影戏的起源。
宋代宋真宗封禅泰山时,泰山皮影跟随封禅队伍来到泰山并落户泰山。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还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
到了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和欧洲,德国大诗人歌德还用皮影戏开过生日宴会。
明代时期,古籍 《梼杌闲评》明确记载了泰山皮影在岱庙门前演出的情景,而如今泰山皮影剧场依旧坐落在岱庙南门西。
清代中叶是皮影戏的全盛时期,无论从影人的雕刻、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泰山皮影这时期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也在此时发展出了中国皮影界最复杂和精彩的表演绝技“十不闲”,成为中国皮影传统三大流派。清嘉靖年间,山东皮影受“白莲教”牵连,皮影艺人被称为“玄灯匪”惨遭杀逐,一些影箱,包括布景及各种资料都被毁灭,泰山皮影也遭受牵连,幸好当时传人冒险拼命将这门艺术保留了下来。
历经代代艰难传承,民国时期,当地群众逐渐形成了农闲时期到位于岱庙前面的皮影剧场品泰山茶、看皮影戏、尝皮影宴的休闲风俗。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继爆发。泰山皮影艺人一边躲避战乱,一边为新四军演出,鼓舞前线战士报国杀敌的士气。
解放后泰山皮影得到长足发展,政府为传承这门艺术专门成立了曲艺团,团员一度达到几十人,但却又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一时间皮影戏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影像视觉艺术的冲击下,皮影戏的处境很困难,前景不容乐观。可是,有这样一家人却一直在默默地坚守和传承泰山皮影这门技艺,并不断改良发展。他们就是范正安大师一家人。
发展:泰山皮影的传承
泰山皮影传承到今天,已经有了八代传承人,其中有师从刘玉峰先生的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第七代传承人范维国,以及第八代传承人、现今年13岁的范方一。
泰山皮影艺人经过历代传承,不仅保留了泰山皮影传统的表演技艺、雕刻方法和口传剧本,而且有许多新发展。作为泰山皮影戏第六代传承人的范正安,他在完整地保持泰山皮影传统的基础上,又广泛地吸收了西河大鼓、山东四板书、十不闲等表演技艺,特别是继承、改进了一种能够同时操纵、演唱和伴奏的表演方法,成为当今中国皮影表演罕见的一种绝技。他打造泰山文化品牌,用皮影表演“泰山石敢当”的故事,丰富充实了泰山文化的内涵。范正安的皮影表演技艺高超、表演剧目丰富、演唱曲调多样,同时在皮影雕刻、布景绘制、乐器伴奏等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有许多重要创造,其皮影艺术是中国皮影的佼佼者,是泰山皮影的典型代表。
泰山皮影于2007年首批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2007年北京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 ,泰山皮影获得了最高奖项—《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2011年,泰山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皮影名录。在2012年,中国文化部特授予范正安传承人的最高奖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由时任文化部部长蔡武亲自授予了奖章。2013年,泰山皮影接受社会捐赠,组建演出团体。2014年6月,在“首届中国国际木偶艺术周”表演中,泰山皮影艺术团技压群雄获得金奖;2014年,泰山皮影艺术团自费下乡,惠民演出。2015年12月,泰山皮影荣获中国文联最高奖--第十二届民间文艺“山花奖”。
2015年,泰山皮影不计得失,开班授徒。面对传承的艰难,范正安一度悲观,但观众的掌声,孩子的微笑,社会的肯定又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目前,全国已经有3万多名学生学习过泰山皮影艺术,泰山皮影已到世界3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传播。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泰山皮影的团队也在逐渐壮大,“十不闲”绝技也由第七代传到第八代,第八代传人也在2016年全国少儿皮影成果展中斩获全国金奖。2017年5月,泰山皮影成功立足北京,在前门大街2号拥有了自己的皮影传习馆,把这一项古老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魅力:泰山皮影特点
600年来,泰山皮影在皮影制作时秉承着三大原则。其一,泰山皮影与中国皮影其他流派不同,不仅仅在雕刻方面风格独特,在绘画上更为优美,雕刻与绘皮并重的同时,绘画比例多于雕刻。其二,泰山皮影在绘皮时选取最厚的皮料,多采用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手法,造型粗犷,上色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使得演出时呈现出的场景更有中国水墨画的效果,别具一番味道。其三,泰山皮影人物造型为典型汉族人物,均带有浓眉毛,大眼睛,圆鼻头的脸部特征。在皮质原料上采用驴皮、牛皮、羊皮等多种优质皮源,更加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兼容并蓄,渊源流长的特点。
唱腔特点
泰山皮影的唱腔特征根植于山东山东地方曲艺和方言,有着丰富的声腔种类与表演技巧,在唱腔上,以山东琴书、大鼓为主。调式上有老调、鼓调、南调、垛子板等,刚强中带有优美,强弱统一为一个整体,是泰山文化和谐统一的表现。根据不同的人物特征来对应不同的声腔及曲调。同时在道白、念白中恰当使用了泰山周围地区的方言俚语,非常口语化,通俗易懂、老少咸宜。
演出特点
中国皮影流派繁多,不管哪个流派都流传着一句谚语,就是“七紧、八松、九消停”,也就是演出皮影戏,七个人比较紧张,八个人正好,九个人就有闲着的,泰山皮影表演方式独特,一台戏最多需要两到三个人,必要时还可以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表演者同一时间内要“脑子想着词儿,口中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 ,一个人身兼数职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相当于五官、四肢、头脑一刻都不能闲着——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即“皮影独角戏”。据国家文化部有关专家调查得知,泰山皮影中的“十不闲”皮影戏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家单人皮影戏,由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74岁的范正安一人完整地传承至今。范正安的皮影乐器一共有8样,包括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木鱼、竹板、止音装置等,由范老先生亲自设计制作而成。表演时,他手拿皮影,乐器就全靠脚来操作。2011年,范正安把泰山皮影戏演进了联合国,“一个人演了一个团队的演出”,震惊世界!(张瞳)
主讲人介绍:
范维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第七代传承人、艺术硕士、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代表作品主要有皮影雕刻画和皮影创新剧目。其皮影雕刻作品“泰山石敢当”曾获中国第七届北交会银奖和山东省文博会金奖。其演出的皮影戏《泰山石敢当大战恶狼精》获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其雕刻制作的泰山皮影工艺品,获得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
范维国将泰山皮影艺术带入课堂,在小学和大学课堂讲授皮影课献身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其指导演出的皮影剧获得全国少儿皮影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2年6月,范维国组织成立的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获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由于常年致力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传播,范维国被赞誉为“中国非遗公益推广第一人”。
□主讲人:范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