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昼夜建成百余套安置房;88天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A1东标段工程主体结构;21天实现亚投行项目地下两层主体结构完工;5个月实现冬奥会速滑馆主体结构封顶……提及这样让人兴奋的“北京速度”,在北京建筑工程界可谓无人不晓,而创造这一系列施工奇迹的,正是由一个“惊奇队长”率领的农民工施工队伍,这个队长就是被称为“劳模队长”的张士家。出生于1970年的张士家原是来自安徽寿县的农民工,现任安徽省阜阳市嘉安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施工队长,201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评全国劳模——
早年闯荡北京苦学技术
1970年8月,张士家出生在安徽省寿县三觉镇一户农民家庭。
20世纪80年代,张士家在三觉镇余集中学读初中,后来在寿县一职高又读了两年,学习基建。
1991年淮河发大水后,二十出头的张士家独自从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务工,从那时起,他剃光头发立志要干出个人样儿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士家从事的是建筑工地上最苦最累且挣钱最少的粗壮工,每天6元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1992年开始,从事较有技术含量的钢筋绑扎工。钢筋在建筑物中的作用,相当于人体中的骨骼,所以它的排列、放置位置、大小、长短、粗细、多少的使用都要求非常严格,不能出现任何错误。所以,钢筋施工技术是建筑机构技术中含量是较高的工种。
当时,张士家和工友们跟着熟练工在后面干活,他们掌握着钢筋施工中的全部技术,安徽虽然工人多,但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受过职业教育,只能做一些相对粗苯的活。但这些熟练工根本不把关键技术传给张士家们,因为害怕有人学会技术,另起炉灶,所以图纸、料表他们随身携带,防止张士家们偷学。
于是,张士家就从新华书店购买相关书籍,结合在职高期间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认真琢磨学习,慢慢就掌握了其中奥秘。有些工友挖苦张士家说,你学那干吗?你再懂也不比我多挣一分。张士家听了一笑了之。
那时的张士家居无定所,工地为家。在每天搬水泥、扛钢筋,一身泥土、一身汗水的高强度体力活中,但他虚心好学,掌握了不少施工的窍门和经验。
当然,当时最困难的是刚到北京时和老家沟通不畅,那个年代电话没有普及,只能写信和家人沟通。“你家孩子没有打工,在北京要饭呢!”由于没有收到信,老家一些人就向张士家的母亲这样说。老人家听后,哭了好几场。“后来,随着信件沟通顺畅,那些误传也就消失了。那时,我一天要放300袋水泥搅拌,一袋水泥就有100斤。”张士家说。
自学自研解决难题逆转人生
1996年春,张士家所在的公司承接了北京投资大厦结构工程。该工程为国外工程师设计,造型复杂,为两个大八卦组合起来的造型,工地没有电脑,只能靠笔算和放大样抽样,钢筋接头要在楼下先对焊接好,打捆吊到工作面。
当看到一捆捆千奇百怪形状、大小各异的几十米长的钢筋堆在面前时,工地的技术员一下就傻了,几十个工人围着钢筋和技术员团团转,像狗咬刺猬无处下牙。
技术员赶紧报告公司,公司连续几天派了几拨技术员,要么无处下手,要么干了一半返工,公司和所有的工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张士家站了起来,鼓起勇气,大声说道:“让我试试吧!”当时现场的技术员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说:“你行吗?”在他们眼里,工地农民工就会喝酒打牌、打架斗殴,哪懂这些高技术呀?但他们又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让张士家试试。于是,张士家就用以前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和多年研究琢磨的知识,带领工友们顺利绑扎完第一道曲折大梁,一次性验收通过,得到公司嘉奖。
随后,公司选送张士家外出培训学习,顺利拿到土建工长证。张士家没有满足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后来又自修了大专。当年年底,张士家成为钢筋领班,接着就任技术员、工长等职,实现了人生的转折。
七天七夜建成小汤山医院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席卷中国,北京成为疫情严重的地区之一。当时,张士家组建施工队刚刚一年,非常脆弱,随时有解散的危险。那时北京是人心惶惶,很多人选择了逃离。很多施工队队长开着私家车,带着全家老小回乡避疫情,把工人留在北京,任由他们去留。
当时北京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抗击“非典”,要求外来人员留在工作岗位上,不要盲目外出。张士家坚信北京市委、市政府抗击“非典”的决心和能力,把家人留在北京,自己搬到工地,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工作,给工友兄弟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相信党和政府,因此大部分工人都留下来了,没有耽误生产,并参与“非典”建设工程。他率领着农民工兄弟们,冒着生命危险,历经七天七夜的顽强拼搏,完成了北京小汤山“非典”病房的抢建任务。“非典”结束,北京全面恢复生产,大量缺人,张士家的施工队伍因人员流失少,获得几个施工任务,加快了施工队伍的发展速度。
问他为什么当时不回乡躲避疫情,他说:“干小汤山医院是救人啊,俺们徽籍的老少爷们儿,从来都不是怂人!”
2008年的奥运会举世瞩目,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亟需奥运这个机会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所以奥运场馆建设至关重要,建设什么样的主会场是重中之重,当时很多方案,最终定为 “鸟巢”,寓意有凤来仪。现在游客到北京都要去鸟巢、水立方看看,那里已成为北京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如果有人参观过鸟巢,一定会被它的宏伟、壮观而震撼,可想而知当时施工有多难,张士家组建的施工队时间不长,技术力量和能力也并不太强,得到公司接到参建鸟巢任务消息,张士家非常激动,主动请缨,誓为奥运做贡献,率队参加奥运主体育场的建设,大大锻炼了队伍。随后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到2010年施工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
八天八夜建安置房
每到关键时刻,张士家与工友们都能站出来。在2012年7·21特大自然灾害前,张士家又一次站出来了。
“当时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仅用两天就完成土地平整,第四天时因连降大雨,建设工地一片泥泞,第六天时安置房开始有了一些模样,第八天时整齐漂亮的安置房呈现在人们面前。”回忆2012年7·21特大自然灾害灾民安置房的抢建工作,张士家记忆犹新。
“八天建成百余套安置房,还是高标准、严要求,建完后我们松了一口气。”张士家说。
当时,房山遭遇特大暴雨,政府要求抢建安置房。“一听说建安置房,有些施工队的工人就不去,也有的去干了一天就躲在工地里不出来。”张士家说。 “我去吧,政府的大事不能耽误!”接到上级的任务,张士家没有推脱。“随后,我买了一车水鞋,一车雨衣,保证每人都有。”
当时,张士家正在三元桥的一处工地带队施工,要抽人去抢建安置房,还需要甲方同意。于是张士家和甲方沟通说,“灾区保障房建设刻不容缓,请您相信我,七八天后,我回来一定给您把进度抢回来。”听到张士家诚恳的话,甲方同意了。
当天上午10点,张士家就到了房山洪寺村。那天下着大雨,张士家从头到脚淋了个落汤鸡,刚进村,都没歇口气,他就立刻开始勘测、丈量。“灾区安置房抢建完成后,他整个都瘦了一圈。”张士家一位同事告诉记者。 回到三元桥工地,张士家果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不但抢回了工期,还提前完工。
此外,由于抢建,张士家在三元桥租赁的工程器械没有开工,每一天还是要付给出租费用。因为抢建安置房,张士家还给抢建的工人额外补贴。最终,张士家抢建安置房还贴了不少钱。
为何要自己贴钱抢建安置房?张士家回答说,“我是外地的一个穷小子,来到北京打工,是北京包容了我,是工会帮助了我,没有把我当外地人,才有我的今天。当北京市民需要我的时候,我做出回报是应该的。”
重点工程屡创“北京速度”
正是张士家在关键时刻的担当,此后,他又参建了京城的多个重点工程。
“6个小时前,这里还只是一堆周转材料,6个小时后,这里已经钢筋绑扎完毕,准备混凝土浇筑了,连我自己都惊叹我们的速度。”张士家说,6个小时就发生变化的地方是新机场项目。张士家清楚记得那一天是2017年1月20日,11点13分施工段顶板上还是材料堆积,17点13分已是清理绑扎完毕、加固好模板并验收通过开始浇筑砼。“6个小时大变化,奇迹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而且全是咱们农民工创造的。”
2016年7月,张士家率领的700多名农民工在北京新机场工地,以工程进度、安全、质量、绿色施工等综合评比第一名的身份,从众多的施工队伍中脱颖而出,提前4天完成第一阶段劳动竞赛任务。在表彰大会上,北京城建集团为他的团队颁发了十万元大奖。
当然,建设新机场,让张士家一直兴奋的是得到总书记的慰问。
2017年2月23日、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考察期间,在北京新机场工地上,张士家和农民工们热情鼓掌欢迎总书记的到来,并得到总书记亲切的问候。这段珍贵的视频,张士家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看了以后,无不感到荣耀。他自己则保存在手机里,随时观看。他说:“见到习总书记是俺们农民工的光荣,我要珍藏一辈子,每次回看视频,我就增添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冲天力量,我要带领农民工兄弟们干好北京新机场、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不负习总书记的重托。”
2016年10月到2017年初,在北京城市副中心A1东标段工程中,张士家投入1500多人,88天完成了地下2层、地上7层7万多平方米的工程结构,创下了又一项施工奇迹。2017年,他带领1280名工人,21天实现了亚投行项目地下主体结构封顶。2018年,他带领上千名农民工,5个月实现了冬奥会北京主会场速滑馆主体结构封顶。
京城的许多重点工程,张士家都流下了汗水。如今,他又转战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周转房、北京学校等项目。
带着乡亲们同奔富裕路
“坚持劳动合同签订率、员工持证上岗率、劳动安全协议签订率三个100%,这是我们管理队伍的一个原则。”张士家说,带队伍就是要以人为本、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在我的队伍中从来没有过拖欠工资。就算有时因甲方工程款不到位,我也要坚持对农民工工资不拖欠。”张士家说。 施工工地路面一尘不染,工人头上的安全帽在阳光下泛着亮光。走进张士家承建的工地会有很多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在张士家眼中最寻常不过。“环境干净、物品码放有序、每个工序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谁也不敢怠慢,这就是环境的作用。” 张士家说。 为了工人的安全,每年张士家都会为他们更换新的安全帽;工人宿舍的床单、枕巾都买最好的;尽量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为员工的另一半安排工作。张士家告诉记者:“员工心安了,工作才能干好。” 张士家在带队伍的过程中,还关心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和安排为农民工放电影,在工地建立阅览室,组织多样的员工文体活动。
张士家在北京发展也不忘家乡父老乡亲,2008年时,他的老家还只有一条石子路,给村民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张士家在当时自己还不太富裕的情况下,毅然拿出数万元修通了这段路,而且通到了每家每户大门前。在他的带领下,他老家村庄的每户人家都有至少一两个人在他那里工作,80%以上的村民户有车或在北京、省城购房,而且腾让出100多亩田地让邻村的村民种,让他们也增加了收入。
他说,一人富不算,全体乡亲都要富,小康路上不能少一个。
对话张士家
要让农民工们富了口袋,更要让他们富了脑袋
记者:您对现在的建筑业农民工怎么看?
张士家:目前干建筑业,一对普通夫妇年赚10万元不是稀罕事,比好些大学毕业生赚的钱还多。但不可否认,现在建筑工人越来越少,干活的大都是40至50岁的人,30岁的少,20岁的就更少。建筑土建结构一线施工人员后继无人,第一代建筑农民工即将退休,没有新生代的跟上,近几年建筑用工荒已经很明显了。尤其是结构架子工这样的高危工种,一根钢管就60多斤,要在高空中从容地立起来必须得要年轻力壮的人。
由于建筑主体结构农民工劳动强度大,风吹日晒,特别是居无定所,流动性太大是年轻人不愿加入的最主要原因,怎么才能让他们相对固定下来,这是关键?我建议相关总包单位和劳务公司一起协商,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对于当前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你是怎么看的?
张士家:我很疑惑,地下现场浇筑,需要大量的主体结构农民工,两三个月之间要求劳务公司组织几百甚至几千人来干活,可是地下浇筑完毕后,地上因转化为装配式,结构施工工人就不需要那么多人,降为了大概30%的施工人员,一下子多出很多农民工,劳务公司很难短时间安排任务,又大大增大了保持农民工相对稳定性的难度。
记者:在工会的关怀下,农民工居住环境有何变化?
张士家:近几年,农民工的住宿条件越来越好。工地上有热水、用上暖气的越来越多了,夫妻房也越来越多。在吃的方面,许多工地食堂能让农民工吃得饱吃得好。农民工回家时,还有大巴负责送到车站。
记者:听说您还对农民工开展了技术培训,是真的吗?都搞了哪些活动?
张士家:是的。我们开展了多种培训方式,包括“安康杯”劳动竞赛和岗位练兵、岗位比武、岗位成才活动等,还配合总承包方组建农民工夜校,使培训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推动了“四新”成果的应用,落实了施工中的节能环保的措施,推进了绿色文明施工。我不光要让农民工们富了口袋,更要让他们富了脑袋,脱掉农衣,向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转变。
□本报记者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