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为厨余垃圾清运增添“含金量”
刘永宗:勇挑重任 疏解整治中见真章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9年7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厨余垃圾清运增添“含金量”
——记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海淀环卫转运站厨余分队分队长李宗华
 

“烂果皮、剩饭汤,馊气熏天苍蝇忙,厕所味儿都比这强。”别人路遇厨余垃圾,绕开几米,捂住口鼻,一口气跑到老远去;他带班组身先士卒,拿好工具,冲上前去,快速转移到垃圾清运车里。从事厨余垃圾清运近20年,“免疫”了恶心的场景,习惯了刺鼻的味道,海淀环卫转运站厨余分队分队长李宗华在岗位上发明了便于操作的新工具,想出了优化管理的好点子,捋顺了类目繁杂的工作账,推广了垃圾分类的新风尚。

转变身份不忘初心 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

2003年,告别七年部队生涯的李宗华转业到了地方,先是到一家单位做了一名司机。2004年,李宗华经人介绍来到了位于海淀区后八家于庄子的海淀环卫转运站,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那年他24岁。

那时,海淀区75%的废电脑和零部件都在这个地区进行处理,周围都是收破烂的。地方荒凉、环境差,工作跟“脏乱臭”不分家。初来乍到的李宗华十分乐观,他说:“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环卫工人的工作。军人的职责是守护国家、保卫和平;而环卫工人则是保障环境的清洁,为居民守护一片‘净土’!职责不同,但是意义相同,都是为人民服务!”

那段时间,李宗华首先要学习的是融入这个新群体。在工作中,他经常向站上的老师傅们请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班组兄弟同甘共苦,在工作现场冲在前面,不仅在环卫岗位上注入了军人的优良特质,还在站上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2009年,北京市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厨余垃圾要单独运输。于是,海淀区第一支厨余垃圾的专业运输队——海淀环卫转运站厨余分队在2010年成立,李宗华成为了这支队伍的分队长。

为了清新的环境 再脏再臭我们来担

厨余垃圾单独清运工作伊始,没标准、没信息,面对工作的新挑战,李宗华和同事用半年时间,边考察现场、查阅资料,边与地方垃圾分类指导员进行沟通。“做这份工作,要保证运走的100%都是厨余垃圾,所以要熟知分类标准。对分类不好的地区和单位,我们还有教育、提醒的义务。”李宗华说,“让垃圾分类在每个人心中扎根,并在社会上普及开来,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你要先把担子扛起来,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

厨余垃圾在高温、下雨等情况下熏蒸发酵,味道比厕所还要难闻,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时恶心、干呕常有发生,尽管如此,李宗华他们却无法戴口罩进行工作。“戴上口罩,呼吸不畅,会影响工作的效率。”李宗华说,“尤其是夏季高温期间,为了能够让味道的刺激性降到最低,我们都是早上去收,可这并不会缓解多少。”

“干了这么多年,有时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闻到一些气味,还是会恶心。”李宗华回忆,他们在厨余垃圾分类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人将小孩的尿不湿、粪便等装进袋子丢弃的情况,打开袋子的一刹那,干了多少年的老职工都会皱起眉头、扭过身去,可回过头来还要硬着头皮进行处理。“你要是还嫌脏、不去干,那被这股味道伤害的就不止你一个人。为了别人能够拥有清新的环境,你必须干。”

李宗华认为,环卫工人做的是一线工作,比起荣誉而言更需要大家的尊重和认可。一次,队里接到一所大学打来的电话,由于负责清运厨余垃圾的公司突然“跑路”,食堂里的厨余垃圾好几天无人处理,臭气熏天地堆成了山,让师生们叫苦不迭。本不是自己负责的区域,李宗华二话没说,带着人开上车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帮校方免费清走了这批垃圾。到现在,李宗华还记得食堂经理与工作人员脸上的表情,那种被依赖、被需要的表情,让他感受到身上橘色工作服的重量。因为这次及时的免费清运,这所大学食堂也与海淀环卫转运站签订了厨余垃圾清运合同,李宗华帮企业创了收益,树了品牌,留了佳话。

盘活日常工作有妙招 服务垃圾分类无止境

海淀环卫转运站厨余分队负责着海淀区北半部11个街道、东升乡及北部地区的厨余垃圾清运工作。光是圣熙8号商业中心,就有60多家餐饮商户,每天要清运90多桶厨余垃圾,每桶108公斤,算下来李宗华的队伍日清运量要达到15吨。面对数量众多的站点和琐碎多样的工作,李宗华制定了分队行驶清运路单,将街道站点名称、清运时间、桶的规格数量、客户联系方式等一并梳理,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表格中。有了路单,一天任务结束,回到单位录入信息,工作人员省力了不少。

分队行驶清运路单,是李宗华在工作岗位上落实精细管理的生动实践。与此同时,为了让垃圾清运工作效率更高,过程更加安全,李宗华提倡车辆人员配备“1+2”模式,即一名司机负责驾驶,两名跟车人员一个推桶装桶,另外一个负责检测与安全维护,防止掉桶现象发生。在车辆维护方面,李宗华发明“两检查一冲洗”工作法,在出车前、收车后检查车辆液压系统,并在收车后将车全身冲洗一遍避免异味。另外,为了明确分工,全方位保证垃圾清运工作不出纰漏,他对清运路单采取出车前签字、工作期间与客户双方互相签字、收车回站签字的“四签字”程序。为了让环卫工作更加便捷,李宗华认真总结了翻找垃圾过程中,以及不同季节出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发明了更容易把垃圾从桶底翻上来、保证厨余垃圾检测准确性的翻找钩,和冬季专用的破冰铲等工具,为厨余垃圾清运工作增添了“技术含量”。

此外,为了扩大垃圾分类事业的社会影响力,李宗华以宣传垃圾分类推广为己任,进校园、进社区,普及厨余垃圾的概念和分类方法,讲解厨余垃圾清运和卸载流程,并为社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与大家共同交流海淀区垃圾分类工作,讨论发展趋势。

当前,垃圾分类工作走上了历史的新高度,而战斗在垃圾分类工作的最前线,李宗华对此怀有无限憧憬。他说:“为了给市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环卫工人将会以此为契机,扛起更多新挑战、新任务、新使命,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弘扬工匠精神。同时,我也希望在这场能够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漫长战役中,环卫工人能够收获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